6月15日,一樁被業內稱為“中國考研培訓第一案”的官司,在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在這起商業糾紛是非懸念的背后,是關于考研培訓市場巨大利潤的各方爭奪。
考研培訓市場規模近14億元
這起官司,源于一個授權。
2007年12月,案件原告焦某與北京世紀文都教育科技公司(下稱“文都”)簽定了2009年考研培訓《遠程項目合作協議書》。協議書規定,由文都提供考研、大學英語四六級等教學課件資源,授權焦先生在安徽省合肥市負責招生宣傳、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等。2008年,雙方續簽了合同,合同期限至2010年1月31日。
雙方合作關系曾一度融洽。2009年5月開始,文都給焦某陸續發來2011年考研項目招生文件及配合招生的課件等,要求焦某開始進行2011年考研培訓招生。于是,焦某先期投入資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招生宣傳,還預先招收了學員。但當年12月,焦某被文都告知將不再續簽2010年-2011年的合作協議。
眼看著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焦某以侵犯經營權和名譽權為由,將文都告上法庭。
盡管在6月15日的庭審中,法庭并未當庭宣判,使雙方誰是誰非仍留懸念,但案件中雙方的爭執,暴露出考研培訓市場的巨大利益。
據焦某介紹,其在合肥經營考研培訓的第一年,由于市場開拓必要的前期投入,他只掙了幾萬元;但到了第二年,他就有了十幾萬元的利潤;第三年,按照當時的市場規模預測,他覺得完全可以有50萬元的純收入。但文都方面認為,其經營業績相比其他代理商“明顯不足”,所以才決定不再與其續約。
那么,考研培訓的市場到底有多大?
在北京,來自中國政法大學 的研究生小趙告訴記者,在整個考研期間她的花費在5000元以上。其中,她報讀的政治科目的暑期強化班和點題預測班,就花去了將近1000元。
“我這算很少的了,還有同學會報‘白金班’、‘鉆石班’之類的高端輔導,他們的花費就更高了。”她說。
據業內人士估算,全國碩士研究生2009年報名人數為140萬,按照平均每個學生花費1000元保守計算,考研培訓的市場規模可達14億元。而隨著考生人數的增長和輔導班價格的提高,這個市場還會不斷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