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棉花生產的穩定,不僅事關農民利益,對于加工企業及下游紡織行業等的健康發展也很重要。今年棉花價格出現大幅波動,原因何在?農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保證?近日記者深入棉花主產區采訪了種植戶及相關企業,求解上述問題。
農民:棉價忽上忽下,生產缺乏“指南”,期待穩定價格
截至11月22日收盤時,鄭州期貨交易所期棉主力合約CF1105收盤報在25225元/噸,離11月10日年內最高價33720元/噸跌去25.2%。隨后,棉價一直低位徘徊,進入12月初,價格有所回暖。
事實上,在棉價掉頭向下之前,2010年國內的棉花價格一直在向上拉升,并屢創新高。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10年中國農村政策執行報告》稱,今年1—10月328級棉花月均價從14932元/噸上漲為24701元/噸,漲幅達80.9%。
暴漲暴跌,棉價又坐上了“過山車”。棉農無奈,收購企業無所適從。
宋奎林家在河北省冀州市徐莊鄉王家莊村,這個村90%以上的農戶都種棉花。宋奎林今年種了23畝,產了1萬多斤棉花,到11月初基本全都采摘完畢。10月初,他以每斤4.3元的價格賣了3500斤,雖然這個價格已經比去年高出1元錢,但隨后棉價一天漲似一天,讓他有點“后悔”自己賣早了。11月上旬,當每斤價格接近7元時,他基本把手里余下的棉花都出售了,之后沒幾天棉花收購價開始下跌,村里尚未出售的農戶開始“后悔”。宋奎林說,“現在一畝棉花的成本不算人工費就有六七百元,我們肯定是盼著價格高點兒,但這樣一會兒漲一會兒跌太沒譜兒了,我們最想要的是穩定的價格。”
11月10日,湖北省沙洋縣李市鎮的籽棉價格是每斤7元。彭嶺村二組農民周文清因為到潛江打工,錯過了機會,村里大部分棉農都與這個“巔峰價”擦肩而過。價格隨后便以每天0.5元的速度“跳水”。11月30日,當地籽棉價降到每斤4.8元,周文清說這個價格還能接受,但是他對明年的棉花種植表示擔憂。
穩定的價格,同樣是衡水盈海棉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及旺林的期待。11月30日,盈海棉業打出的收購價格是每斤5元—5.5元,但是一上午過去了沒見一個農民來賣棉花,車間里加工皮棉的生產線也已停工多日。“經歷了之前的高價,現在這個價格棉花根本收不上來,而且我們也不敢貿然加工了,一噸棉花就虧將近2000元,再等等看。”及旺林說,棉價忽高忽低,對農民、加工企業、下游紗廠等環節都無好處,穩定的價格對產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專家:棉價上漲有合理因素,但“暴漲暴跌”加大市場風險
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紛紛表示,2010年棉花價格上漲成因復雜,有其合理因素,但也帶有通貨膨脹特征和非理性的價格投機色彩。
首先產不足需,棉花供求緊張。今年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主要產棉區普遍出現減產。國內皮棉預計產量約640萬噸,用量卻在1080萬噸左右,產需缺口440萬噸左右。全球產需也處于緊平衡狀態。
其次植棉成本上升,比較效益下降,棉花價格有內在的合理價值回歸需求。近年來,隨著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種棉成本日益增加。同時,與種植糧食或其他農作物相比,種棉比較收益偏低。專家表示,如果糧棉比價過低,將進一步挫傷農民明年種棉積極性。
此外,原材料漲價預期走強、多元收購主體入市競爭加劇、部分投機資金和社會游資借機炒作等,也對棉花價格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