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買書人的好日子。京東網上商城和當當網價格戰開打,京東宣布要比所有競爭對手定價再低20%。此前,當當為慶祝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已經展開了購書讓利活動。對于這兩家的價格大戰,出版社擔心最終會破壞出版業生態。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施宏俊說,此事應由行業協會出面協調。對此,上海書城副總江利無奈表示,國內“沒有一個行業協會有約束力”。
網購很流行,也很便捷。當網購成為時尚主流,競爭也就難以避免。但既然已經成為主流,就要遵循主流的規則,不能像小攤小販那么任性使氣地打“價格戰”。這種網店競爭,看似對買書人有利,實際上破壞的是網購市場的生存空間。何況,為了資本擴張的利潤,就可以把文化產品不惜血本地賤賣,也讓人感覺網上書店有辱斯文。對寫書和讀書的人而言,都是莫大的不尊重。
這道理很簡單,網上書店如果就這么將文化賤賣到底,誰的書還敢去交付網店。這種文化人對商人的不信任,才是最大的問題。西晉太康年間,左思憑《三都賦》在京城洛陽一文成名,成就了洛陽紙貴的千古佳話。現代文人誰都希望是左思,而不想讓自己的書像街上的大白菜一樣,被書販子打折賤賣,而且是打擂臺式的降價銷售。
最新統計表明,過去幾年,中國數字出版市場以50%左右的速度連續增長,數字出版呈現很好的發展趨勢,網上零售商也雨后春筍般在虛擬空間綻放。尤其是4億網民,不僅形成了一個全民寫作的龐大“作者”群體,也涵養了更為廣闊的讀者群落。這是網上零售書商的福分,無論對作者還是對讀者,都應該充滿感恩。在我看來,感恩不是書商之間緊盯利潤的市場惡斗和無序競爭,而是奉獻給讀者更好的精神食糧,更為體貼的市場服務。更重要的,是網上書商通過合乎市場規則的理性競爭,給讀者讓利。
如果是惡性競爭的文化賤賣,讀者們似乎是占到了便宜,卻是對文化產品的極度褻瀆。一方面,書商們樂此不疲,給人的印象是文化不過是資本的附庸和點綴,無法充分體現文化產品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如果讀者們習慣性地圍觀書商間的“蚌鷸相爭”,期冀獲取漁翁之利,就無法涵養知識產權意識,這是很恐怖的。如果是這樣,還不如去免費下載。
市場和文化的結緣,應該是和諧交融的。網上書商應該體現出儒商的氣質來,不能像街頭攤販。作為讀者也不應貪小便宜,要把眼光放長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