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企業監控孩子玩游戲 家長得去派出所開證明
3月1日,由文化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的“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將正式實施。依據該方案,未成年人玩游戲將會受家長的“控制”。雖然看起來此方案有助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但由于缺乏明確的實施細則,而網游經營單位各自制定的細則過于繁瑣甚至“不現實”,提高了家長申請的門檻,不少業界人士批評這項工程為“浮云”工程,實際作用并不大。
孩子玩游戲將受“控制”
根據該方案,家長需要了解、引導、控制孩子游戲活動的,由家長向網絡游戲經營單位提供合法的監護人資質證明、游戲名稱賬號,就可以采取限制措施,包括限制每天或每周玩游戲的時間長度,限制玩游戲的時間段,或者完全禁止。這也意味著如果未成年人玩游戲,將受到家長的“控制”,家長可實施干預。
“該方案的出臺是繼《網絡游戲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和《網絡游戲暫行管理辦法》又一大措施,防沉迷系統和實名制對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的情況,此次監護方案也是對此前系統的一大補充,通過監護人對未成年人進行管理,具有一定指導意義。”易觀國際分析師玉軼告訴《IT時報》記者,“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其作用并不大。”
程序繁瑣執行效果差
玉軼表示,此前的實名制和防沉迷系統是對游戲玩家自身的控制,而監護方案是家長主動向游戲運營單位提供證明才可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戲,而實際由于主動申請限制者少、手續繁瑣等諸多限制,估計沒多少人會這樣做。
紅麥軟件總裁、互聯網專家劉興亮告訴記者,此次監護方案,雖然要求網絡游戲經營單位建立專門的服務頁面,公布專線咨詢電話,開通專門受理渠道,介紹受理方式,但缺乏具體的執行細則,整個方案“運動員是網絡游戲運營企業,裁判也是網絡游戲運營企業”,而網絡游戲企業為了盈利,當然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玩游戲,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難以執行。
記者發現,作為此次監護方案的發起單位之一,騰訊公布了騰訊游戲家長監控服務方案,而記者調查發現此方案實施難度極大。家長欲對未成年人進行監督,需要填寫監控服務申請書、提供監護人和未成年人身份證或戶口本的復印件,此外需要派出所出具監護法律關系證明。申請書上需要填寫網絡游戲名稱、游戲賬號、游戲角色名稱、經常登錄地點和IP地址,其中除了IP地址外,其他都是必填項,所有的資料準備完整后,郵寄給騰訊公司核查才有可能批準申請。
市民劉女士納悶:“我知道孩子玩QQ游戲,知道賬號,但不知道是什么游戲角色,怎么填寫啊?騰訊客服告訴我,讓我跟小孩協商讓他告訴我游戲角色,他怎么可能告訴我呢?再說如果換個賬號就更沒法監控了,而且要跑派出所開證明,實在太麻煩了。”
而其他網游公司的監護方案也要提供類似復雜的證明,有業內人士認為,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最為關鍵的也不是靠家長來管,更不是靠一個“工程”來管,管網游需要技術層面上,需要責任層面上,需要監管部門“給力”,而不是搞些花架子“浮云”工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