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越來越嚴格,消費者要求越來越高,伴隨而來的是成本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少,位于萊西市的青島天惠乳業有限公司自春節以后就一直沒有開工。
天惠乳業主要生產海參牛奶,也生產一些乳制品,但隨著乳制品成本提高和檢測的嚴格,只能放棄乳制品加工的環節。“我現在在濟南,乳制品產品的加工很早就不干了。”當記者聯系該公司的負責人時,他向記者表示,以前生產乳制品的設備還都放在工廠里,已經荒置許久了。和萊西其他兩家停工的奶企相比,天惠乳業還經營著牛奶的生意,但也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在萊西的西沙埠村,記者找到了第三家乳制品企業——青島喜來樂乳業有限公司。當記者進入廠房,找到公司的負責人——金立德總經理時,他正在自己廠區內散步。問清記者的來歷,他只是平淡地告訴記者自己的公司在2009年已經停止了生產,“原來的技術人員都已經走了。”
面對記者的疑問,金總不太愿意提及自己公司經營的經過,只是簡單地告訴記者原來他不僅生產酸奶、牛奶等產品,同時還有一個不小的奶牛場,給公司提供源奶,“現在設備還有,就是停產了”。問起公司停產的原因,他只留給記者一個簡單的回答:“這個行業不好做,利潤很少。”
C 乳品企業進入快速重組期
記者采訪的小乳制品企業相關負責人都表示,隨著金融危機和三聚氰胺問題等問題的出現,小企業的資金鏈已經相當脆弱,無利可圖的同時還要擔負檢測的費用。另據介紹,現在有一定實力的乳企近兩年多登陸資本市場平臺進行融資,環球乳業、合生元已經登陸資本市場,雅士利等企業也想進入資本市場。面對這種情況,資金規模只有百萬元的小企業必然會被淘汰或者兼并。
早在2009年,工信部與發改委就制定了《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鼓勵國內乳品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兼并收購、強強聯合等方式,整合加工資源,提升產業水平。“雀巢、圣元等乳制品企業都是上市企業,資本大,這些大的奶企也將會逐步整合青島的乳品市場。”一家乳制品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業內人士表示,此次重審,加速了乳品企業優勝劣汰的進程,部分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可能面臨停產或者被并購的命運,加快奶企兼并收購整合的步伐。
3月1日即將來臨,就在不少奶企業剛剛搞定花大價錢購進的設備,忐忑地等待審查以謀求獲得生產許可證時,先期高昂的投資也引發了媒體、市民的廣泛。
“投進去那么多錢進行企業自檢,安全不安全我不知道,可這部分成本會不會又要攤到我的頭上來?”在南京路上班的市民王先生直言,“現在什么漲價都有自己的理由,依我看,企業不是慈善家,還不是要消費者來買單?”
對此,有的業內人士則有著不同的看法。“這部分設備的投入不一定完全是企業自付,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有自己的補貼。”青島市奶業協會的副秘書長劉迎春表示,現在市場上的鮮奶、酸奶產品還沒有漲價的苗頭,“對一個大型企業來說,每天生產的乳制品數以萬計,如果把設備的投入平攤到每件商品中,寥寥無幾,成本主要是鮮奶的回收價格。”劉迎春告訴記者,據協會的相關統計,青島的奶牛差不多有12萬頭,已經超過了本地企業的回收能力,“鮮奶的收購價上不去,通常不會漲價。”
D 市場正在變化奶農利潤低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雖然政策正在引起市場波動,小企業被迫退市,大企業向著整合發展,但作為產業鏈最低端的奶農,卻是難以收益。
西沙埠村,2月23日凌晨4點剛過,已經年過半百的張桂芝就拉亮了屋里的電燈,與老伴老耿一起起了床。拉出機器,進入場地,兩口子一天的工作正式開始了。“我養牛已經快10年了,去年才來的萊西。”在牛圈旁邊,正在為奶牛攪拌飼料的張桂芝聽罷記者的來意,笑著告訴記者,她來自山東泰安,之前一直在老家跟著別人一起飼養奶牛,屬于自己的奶牛數量在50頭上下算得上當地的養牛大戶。“老伴老家是這的,去年就過來了。”張桂芝說,到了萊西后,她正好碰到幾家當地乳制品企業“轉行”處理奶牛,就買了下來 ,“一頭七八千”。加上近半年來不斷新生的小牛,她略帶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的奶牛數量已經達到80多頭,在附近很難找到數量這么多的養牛戶。
張桂芝說,她家附近就有個正規的奶站,他們早、晚都來一次上門收奶,她老兩口也要擠兩次奶才行。“早上是6、7點左右,下午是4、5點左右。”“早上能擠400斤,下午能有350來斤吧。”她給記者算了算 ,“現在一斤奶他們收1塊6,這還算是高的,一天 700多斤奶也就是 1000來塊錢。”
可即便是牛圈的地皮已經買下來 ,如果算上飼料、防疫 、設備、電費,一天的支出就要接近600元,“一天頂多能剩下四五百。”一年下來利潤大概10萬多一些,可這背后,還隱藏著老兩口一年365天的忙碌以及雇用的一名工人的工資……這還是在80多頭奶牛全部“身體健康”的條件下。
“這還是我養的多 ,養的少很難賺錢。”老耿告訴記者,這些年來 ,無論是在泰安,還是到萊西,養奶牛的散戶真的是越來越少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