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養戶的波動
“一撥好行情就會吸引一撥新手進場,外面的看著豬肉價高想進來,但里面的人就想出來。”閻軍勇告訴記者,養豬行業每年都有新面孔。
而養殖戶頻繁地進出,由于不諳市場行情、不熟悉疾病防控,在自身難于承受市場風險的同時,也使生豬供應市場隨之波動。
菏澤市畜牧局一份公開統計數據顯示,鄆城縣從事生豬規模養殖的飼養戶約為230戶左右,當地多位行業人員估計,規模養殖最多占鄆城縣生豬存欄量的1/3,其余均為小戶散養;這基本上與全國市場情況一致。
按照農業部標準,存欄量在50頭以上的為規模養殖,50頭以下的為散養。
比起規模養殖戶,更不可控的是飼養量極大的散養戶。據閻軍勇介紹,2009年上半年時,他所在的村子周邊散養量還在2000頭左右,經過一場疫情打擊過后,不少散戶退出,目前僅有1200頭。
養豬比較收益下降,也是農民散養戶退出的主要原因。
鄆城縣玉皇廟鄉將近60歲的老李去年就停了養豬,經本村熟人介紹到一家建筑隊干瓦工。“碼一塊磚5毛錢,春節過后麥收之前就掙了2萬多,跟養10頭豬掙得差不多。”老李說,今年行情還不錯,他在麥收后買了8頭豬崽,估計可以趕上春節的行情,但由于擔心春節過后肉價下降,今年中秋節便沒有補欄。
據了解,鄆城縣富裕勞動力本地轉化就業平均月收入在1200-1800元之間,這使原有的養豬戶在養豬和打工兩者間比較著尋找更好的收益方式。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轉離又臟又臭的養豬業,甚至過去家家養豬的農村如今有的已變為“無豬村”。
在今年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將生豬存欄量下降歸因于散養戶。
以目前全國4.3億頭的生豬存欄量計,散戶存欄量約2.7億頭,因此,散養戶的收益選擇就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變量。
陳萌山認為,目前應當抓住豬肉行情高、生豬生產恢復發展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規模化養殖,促進生豬生產結構調整。
記者了解到,臨沂市是規模化養殖的一個樣本。該市生豬年出欄量900多萬頭,數量居山東省前三。其中,本地零售市場年消耗300萬頭左右,以金鑼集團為首的食品深加工企業加工300萬頭左右,另外300多萬頭輸入江蘇、浙江、上海等南方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臨沂年900多萬頭的出欄生豬中,超過85%的為規模化養殖,散養比例已經不足15%。
山東省臨沂市生豬產銷協會副秘書長譚善杰告訴記者,受養豬與打工收入的比較收益優勢漸失影響,臨沂市早前幾年也開始了生豬散養戶的逐步退出,而經過這一過程之后,目前育肥生豬在2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已占絕大多數比例。
“豬肉價格的大幅波動,是散戶退出過程中市場必須忍受的陣痛。”譚善杰說。根據他多年觀察發現,正常年份,豬肉價格每3年一個行情周期,而2009年低谷行情之后不足2年豬肉價格就上漲60%以上,他認為,是散養戶加速了本輪豬肉行情周期的出現。
在散養戶逐漸離去的臨沂,規模養殖的規模收益也在逐步顯現。
根據華夏養豬網等多家機構的長期跟蹤監測,臨沂市場的生豬收購價格要比周邊地區的價格每公斤高出0.8-1.0元左右。
山東省政府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團長高煥喜認為,應盡快出臺配套的產業扶持與金融扶持政策力度,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從事現代養殖業,以形成抗市場風險能力強的大型規模養殖經營體。
屠宰企業“等米下鍋”
在鄆城縣做了10多年豬經紀的老賈,今年明顯感覺到收豬難。
“不少同行都跑到與河南、安徽、江蘇、河北搭界的縣市區收購生豬。”老賈說,收豬量也比去年減少約1半,因存欄量少,豬經紀之間競爭,訂購100頭豬能收上來七八十就很正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