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七年的“汽車三包”政策,終于要“千呼萬喚始出來”了。10月26日,國家質檢總局將就《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草案)》召開聽證會,這是時隔6年后,汽車“三包”再次進行立法聽證。
隨著國內汽車消費類投訴與維權案例的激增,汽車質量缺乏法律法規約束的現狀亟待改變。不過,汽車“三包”遠不像消費者想像的那樣“眾望所歸”。草案的出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方反響強烈。風未起,云已涌,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汽車“三包”七年不決
七年前,三包政策就曾“浮出水面”,但在各方利益博弈后,又無奈地潛伏于水底,這一潛就是七年!
所謂“三包”,就是汽車的修理、更換和退貨,其中最主要的是退貨問題。《意見稿》規定,家用汽車產品售后30日之內,出現因產品質量問題而產生的車身開裂、制動系統失效、轉向系統失效、燃油泄漏等嚴重安全性能故障,消費者可以選擇退貨、更換、修理。若消費者要求退貨,銷售商應負責免費退貨。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我國汽車消費者權益保障措施卻十分落后。消費者買車后遇到質量問題,經銷商和廠家的解決方法多是“只修不換”,給出的理由就是沒有包修、包換、包退的“三包”規定。“砸車、堵門”成了個別車主發泄憤怒的路徑。
觀點不一角力依舊
迎接姍姍來遲但漸行漸近的“汽車三包”政策的并非只有“鮮花”和喝彩,還充斥著“大棒”和質疑。
一位車主說,“汽車屬于高消費品,對于汽車品質的約束、對于售后服務的保障,必須要趕緊出臺相關規定。”
汽車廠商的反對聲是導致汽車三包難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缺乏核心技術的國內汽車廠商而言,“低成本”仍是其核心競爭力。不少廠商和經銷商擔心,如果執行“三包”運營成本會大大提高。對于自主品牌汽車而言,“三包”更像是一場噩夢,汽車投訴案例集中的5萬-20萬元價格區間車型,大部分來自自主品牌。保護自主品牌汽車,為其創造相對“寬松”的市場環境,成為主管部門在推行汽車“三包”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有業內專家表述,廠商抵觸“三包”規定的核心因素就是可能會增加的運營成本。而“低成本”仍然是目前我國多數汽車廠商的“核心競爭力”,是廠商極不情愿去碰觸的東西。尤其是自主品牌廠商,在今年前6個月的汽車投訴案件中,也都集中在5萬-20萬元間的自主品牌車型
但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持不同觀點,該負責人認為現階段汽車產品實施“三包”的配套體系并不健全。自2004年起提出汽車服務“三包”概念以來,已經七個年頭過去,汽車“三包”政策一直都在“醞釀”、“研究”,就是難以出臺,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可操作性的問題。
先出臺再完善
汽車“三包”不能不動,全國乘聯會則認為,應該先推進起來,再在實踐中使之完善。
“三包’不僅對消費者有利,對進一步提升廠家的服務意識和強化渠道管理都是好事情。”乘聯會副秘書長崔東樹稱,近年我國汽車產品質量提升很快,真正存在質量問題的汽車產品并不多見。“事實上,當前雖然沒有‘三包’,但消費者如果不湊巧買到了存在質量問題的汽車,還是會通過媒體曝光、打官司等途徑維權,對經銷商和廠家而言,這不僅影響信譽,也要牽扯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業內人士認為,“三包政策將成為行業的手術刀”,汽車“三包”之所以成為目前一個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因為“三包”規定不僅關系到消費者的個人利益,一旦該政策出臺將對整個汽車行業有深遠的影響,會給自主品牌車企帶來沖擊。但從長遠上看,“三包”將幫助自主汽車企業提高質量、提高服務,進而完成產業升級。真正實現通過質量和服務來提高產品附加值,而不再以壓低成本來謀取利潤,使我國自主品牌的實力向國際一流水準靠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