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氏公司日前表示,旗下高端產品“啟賦”系列將提價10%左右,有專家認為,這一作法可能引發其他品牌跟風漲價。雖然惠氏公司表示,漲價緣于配方升級成本上升,但業內人士卻表示,這一理由過于牽強,利用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不信任的心理謀求更大利潤才是洋奶粉頻頻漲價的原因所在。
配方升級惠氏率先提價10%
“聽說要漲價了,只好多買點。”16日,在濟南一家超市的奶粉專柜,市民李女士一下購買了10桶惠氏奶粉。“我家孩子一直喝這個牌子的奶粉,剛才聽導購說這個月就要漲價,一桶要多30塊錢左右,趁沒漲多買幾罐。”
在位于濟南玉函路的銀座超市,一位姓張的銷售人員也告訴記者,她們已接到惠氏通知,“啟賦”系列將提價。“具體哪天漲還沒有確定,漲價后一階段900克奶粉價格將超過400元。”這位銷售員說,惠氏奶粉知名度較高,不管是高端的“啟賦”系列還是別的產品,一直都賣得很好。
記者隨后致電惠氏公司,其客服人員也承認,從12月開始,惠氏旗下高端產品“啟賦”將在各地陸續提價,漲幅在10%左右,目前北京部分超市已經提價。這位客服人員表示,此次漲價的主要原因是配方優化以及為了配合新國標的要求,對部分營養素含量進行了調整,由此造成的生產成本上漲。“要求越來越嚴格,成本肯定要上升,公司也在盡可能控制成本以減輕消費者負擔。”
據了解,近年來洋奶粉頻頻漲價,且漲幅驚人。海關總署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進口奶粉41.4萬噸,增長67.8%;平均價格為每噸3352.8美元,上漲42.6%。而今年上半年,洋奶粉就已進行了一輪漲價,個別品牌漲幅甚至高過20%。
長期研究奶粉行業的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縱觀洋奶粉漲價史,近年來漲價周期明顯縮短,漲價頻率也明顯增多,這些品牌一般采取錯開漲價的方式,集中漲價潮爆發的次數少之又少。此次惠氏奶粉提價,也可以說是對市場承受能力的一種先期預測,一旦市場反應穩定下來,其他品牌必將跟風漲價。
專家:以成本上升為由漲價站不住腳
不過,對于洋奶粉廠家的配方升級、成本上升等漲價理由,有關專家卻認為站不住腳。
“毫無疑問,這是企業為產品漲價尋找的牽強理由。雖然新國標確實在部分指標上要求有所提高,但因此而漲價實在有些匪夷所思。個人認為,這只是洋奶粉為其肆無忌憚漲價而尋找的一個華麗理由而已。”周思然說。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高級乳業分析師陳連芳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成本推動和配方改變是洋奶粉生產廠家常用的借口,比如2009年國際原料奶粉價格一直下跌,但部分洋品牌仍以配方改變為由提價。
山東輕工業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趙祥忠認為:“說是配合新國標配方升級,只不過是強化一些營養成分,奶粉中的營養成分有增也可能有減,因此成本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會降低。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國外奶粉生產廠家都已建立起一整套現代化的生產流程,即便真是成本增加,10%的提價也過高。何況洋奶粉盈利空間巨大,哪怕不提高售價也完全可以消化這些成本壓力。”
而有關數據也顯示,最近一段時間奶粉的主要原料國際奶源的價格從8月份開始顯現了下跌的趨勢,原來每噸價格曾高到3萬元至4萬元,而現在已低于2.8萬元,惠氏公司成本上升的論調顯然過于牽強。
此外,業內人士也指出,雖然近年來洋奶粉屢次提價,但實際上洋奶粉的毛利率在60%左右,獲取的利潤驚人。“事實上,原裝奶粉在入關之前均價為160元左右,加上關稅和運費,其價格應該在200元以上,但目前終端市場上洋奶粉的平均售價已高達300元以上,盈利空間巨大。”周思然說。
頻頻漲價是借中國奶業信任危機牟利
專家普遍認為,洋奶粉之所以頻頻漲價,主要是摸準了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并借以謀取更大利潤。
近日召開的中國國際乳制品交易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占據60%至65%的份額,在中國高端奶粉市場所占份額達90%以上,已掌握了我國中高端奶粉市場的定價主導權。
記者在濟南隨機采訪了幾位消費者,90%以上的人表示孩子吃的是進口奶粉。“國產奶粉總是出問題,現在就一個孩子,洋奶粉再貴也得買啊,圖個放心。”濟南市民劉林說,他的話也代表了很多家長的想法。
“洋奶粉正是抓住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不信任的心理,以配方升級、換包裝等借口來忽悠消費者。”趙祥忠說,事實上,洋品牌奶粉并不見得就能保證質量,近幾年進口奶粉因蛋白質含量不達標而被退貨的事例并不鮮見。去年以來,中國入口的洋奶粉更是接二連三被查出問題,消費者應理性對待。而中國企業也應盡快提升產品質量,加大品牌推廣力度。
周思然認為,洋奶粉漲價的底氣歸因于國產奶粉的不景氣,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危機,以及洋奶粉在我國嬰幼兒市場上較高的話語權和定價權等。這種頻繁漲價現象是不合理的,其所宣稱的“配方升級”“包裝改變”等理由也是牽強的,這只是洋奶粉針對我國嬰幼兒奶粉消費市場現狀采取的牟利手段而已。對此,中國企業必須將產品質量的安全保障放在首位,同時應避免不正當競爭,努力打擊行業違法違規行為,不斷規范行業發展環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