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家表示,這樣看似龐大的電視劇市場,真正盈利的并不多,至少每年有10億打水漂
新《西游記》的一筆賬
當新版《西游記》在本月末即將登陸四大衛視時,出品人北京慈文影視公司董事總經理馬中駿算是舒了一口氣,五年的時間是一個煎熬的過程,因為最初翻拍《西游記》就不是一個理性的決定。
“這緣于當時7歲女兒的一個疑問,為何爸爸拍攝的那么多影視劇中沒有一部是給孩子們看的!碑敃r,馬中駿就立即決定答應女兒的這個要求,想來想去,拍攝《西游記》。
馬中駿先是考慮拍攝動畫片,投資3000萬元,等成片出來后,女兒先給了甜棗+巴掌的評價,即同學評價很好,但創新還不夠。
于是在制作電視劇版時,馬中駿就將《西游記》中帶有佛教色彩的內容拋去不少,內容更多放在一個勵志故事上,加之特技的神話色彩,這樣就將群體基本定位于14歲到25歲之間受漫畫和游戲影響長大的群體。
在劇本不斷修改落定后,真正讓馬中駿后怕起來是一種糾結,來自于品質與成本之間的平衡。
新版《西游記》總投入為1.3億,這算創了中國電視劇投資的紀錄。
除了先期版權的預先銷售的回款以及公司投資外,其中有北京銀行對該劇單個項目的貸款達1500萬元,另外還有兩家衛視以“借款”方式給了馬中駿2500萬。
如果講究特效的絕佳效果,邀請美國的團隊制作的話,一集的成本基本在2000萬美元左右,而這個幾乎是整部劇的總投入,下下策是花錢請美國的特技制作人員到國內教授,如此,一是大量節約了成本,二是培養了國內的人才隊伍。
最終,一集的特效投入基本占到每集總成本的20%。當時演員成本倒并不高。
發行渠道仍單一
中國電視劇發行渠道一般有兩條,一條渠道是制片方直接賣給“最大買家”——中央電視臺,優點是制片方省時、省力,但發行價格上不去。另外一條渠道是自己做全國發行,與各電視臺談判,發行周期長、風險大,而且發行人力成本又比較高,好處是最后總的發行價格一般要高很多。
不過,新版《西游記》是以版權的提前銷售獲得預付款,首輪賣給天津、東方、浙江與云南四家衛視(當時最好的能夠每集賣到80萬~90萬),接下來第二輪的銷售,以低于這個價格賣給地面電視臺進行試播。
這算是電視劇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相對于這種傳統的銷售模式,網絡版權的銷售也成為電視劇越來越重要的收入來源。單就龍頭企業華誼兄弟來說,目前新媒體版權的銷售在整體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還比較小),再加之網絡版權以及海外版權的銷售,馬中駿剛剛收回成本。
這似乎和新《三國》的命運相似,總投資同樣也是1億元,首輪衛視版權銷售(160萬/集)+音像制品版權交易(每集9萬元),+網絡版權(單集15萬元)+加上韓國和日本的海外版權以及第二輪衛視和地面臺的銷售,新《三國》算是賺了一筆,可是回收期長達4年到5年,總體計算,投資回報并不高。
剛剛收回成本也只能算是自我安慰的最好一種說法。
而這個的背景,是各大衛視正在不斷增加采購費用。
“市場就是這樣,我們每年的采購費用也在增加,由1億、2億到3億,有些地方衛視達到了四五億!币皇〖壭l視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能盈利的不多
資金量在增加,產出量也在增加,電視劇市場的總盤子正在迅猛擴大。
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的統計數據顯示,1985年,年產劇集1997集,經過1995年、2000年兩次倍增,2003年已經破萬,這幾年穩定在13000集左右。著名導演尤小剛曾公開表示,每年電視臺買片子花費不超過40億,而13000集電視劇制作成本最低要50億,大量風險資本的流入,令電視劇市場像股市。
相關專家表示,這樣看似龐大的電視劇市場,真正盈利的并不多,至少每年有10億打水漂。
這些風險資本中鮮有機構投資者進入,即便有些機構進入,基本停留在對知名導演的項目投資上。
作為一個全媒體內容提供商,倒是國外的一些模式挺值得國內應試人思考的,其中一個做法是做8~10分鐘一段的故事,連起來4段到5段,就是一個電視劇的一集,它是有連貫性的,變成13集的,就是一個季播,中間還會切分成一個90分鐘的電影,這是同時在做的,它在做的時候相當多的東西是3D的,倒過來也可以做成二維的。
這種并非傳統理解的一菜多吃,而是整合營銷。它在推出的時候有一個統一的節奏,是按照整體規劃來做,來提高整個產品的力度、影響力以及品牌延伸力。
“所以我們公司有動畫,有電影,有電視,有新媒體內容,都做,原因在于它們不是分散的,而是集體的、整合的,這是我們企業架構中想要的。” 馬中駿表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