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王先生在中山路附近一家汽車美容店花2600元給自己剛買的愛車玻璃貼了一款商家號稱是最好的品牌膜,可貼完膜后,王先生發現他愛車貼的這個品牌的玻璃膜在其他家的汽車美容店只需1000多元錢。記者調查發現,汽車美容行業經營狀況混亂,急需出臺相應行業管理法規。
市民遭遇:同樣產品價格相差千元
去年12月末,市民王先生購買了一輛新車,半個多月前,王先生在中山路附近一家汽車美容店給自己的愛車貼了玻璃膜。王先生選擇了一款標價為4000多元錢的高檔品牌玻璃膜,店家自稱現在有活動,為王先生優惠到2600元錢。王先生覺得自己很幸運,就貼了這款車膜。
可是幾天前,王先生在另外一家汽車美容店發現了跟自己愛車貼的一模一樣的玻璃膜,他一打聽,這款膜在這家店里只需要1000多元錢。王先生有些不相信自己多花了冤枉錢,特意找了個專業人士鑒定了一下,最終確認,這兩款車膜是完全一樣的,屬于普通產品,并非是那家汽車美容店老板介紹的那樣高檔,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汽車美容店內價格差了1000多元。
記者走訪:汽車美容店亂喊價
近日,記者走訪我市部分汽車美容店發現,由于缺乏統一的服務標準,不同的商家汽車美容裝飾服務報價相差懸殊。以為汽車包裹真皮坐椅為例,同樣材質的真皮座椅,有的汽車美容店賣到4000多元,有的汽車美容店賣到2000多元錢。采訪中,記者從部分汽車美容店的工作人員處了解到,這樣的真皮座椅成本可能只有1000多元錢。
一位有著多年經驗的汽車美容店貼膜師傅告訴記者,店里決定價格高低標準,也就是說,店內的商品價格全靠老板一句話,老板定多少就是多少。
車主們呼吁:盡早出臺相關行規
采訪中,記者發現,汽車美容裝飾行業的準入門檻很低,只要3至5人,一個小規模的美容裝飾店就開張了。一些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市汽車美容裝飾行業之所以混亂,主要原因是沒有關于汽車美容及相關行業管理法規和行業標準規范。目前,家用轎車越來越普及,吸引更多的商家紛紛加入這一行業,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和行業標準來規范市場是必要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