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投資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洋投資”)與電商代運營商興長信達一周來的隔空罵戰,牽出業界對龐大電商產業鏈條上電子商務外包業的濃厚興趣。記者在網絡上搜索“電商外包”,發現有大量公司在做類似推廣;同時,包括淘寶天貓在內的知名電商平臺近期也重點推廣電商外包業務。
不管是傳統企業打算開辟網絡銷售渠道,還是網站希望發展電子商務,電商外包都是一條“捷徑”,同時外包公司自身也成為風投挖掘的“金礦”。電商外包業的金礦真的俯身可拾?不同規模的電商外包企業真實生存狀況是怎樣的?對此,記者展開了深入調查。
合作樣本
投資人指責創業者 太平洋投資與興長信達陷糾紛
一筆6年前的投資,引發了知名投資機構與電商代運營創業公司之間的糾葛。
不久前,太平洋投資董事長唐儀在其個人微博上指責電商代運營商興長信達,認為北京興長信達科技公司(以下簡稱“興長信達”)脫逃資本報稱虧損,改換公司執照并將業務轉移。
面對“金蟬脫殼”的指控,2011年曾入圍創業家黑馬大賽9強的興長信達CEO劉磊表示否認,認為太平洋投資是用舊公司條款挾持新公司利益。
有業內人士表示,表面上看興長信達屬于比較合法的轉移,但實際存在問題。長期關注電子商務外包發展的業內人士李磊 (化名)認為,即便代運營企業需要資金,急于引進風投,與投資人在博弈的時候都應將條件談妥。
創業者被指“金蟬脫殼”
資料顯示,興長信達成立于2000年,是國內最早提供電子商務服務的企業,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全程電子商務服務商,服務于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和其他國內外知名企業。
為證明太平洋投資與興長信達創始團隊曾注冊的 “興長信”公司存在合約關系,唐儀此前在其個人微博上公開了雙方早年簽署的一份投資協議。這份協議為一項資金總額100萬元的貸款協議,利息為6%,貸款方為“興長信”,簽署時間為2006年2月8日;合約還規定,如果貸款方在超額借款時間的90天內還未償還,將追加利息到9%。
“當時簽了什么協議,就應該按協議執行,不需要多但也不能少,我認為這個利息已經是最優惠的了。”唐儀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興長信”為劉磊及其團隊此前注冊的公司,與太平洋投資簽約有貸款、投資關系。除了貸款協議,雙方還簽署了投資協議、服務協議、運營管理協議等。
唐儀透露,2006年~2008年太平洋投資都定期收到興長信方面的財務報表,2008年之后興長信不僅不再提供財務報表,也停止了向太平洋投資的回報。唐儀稱,直到2011年才得知興長信由于經營不良沒了。
“興長信說公司沒了從未跟我們申請,比如把公司進行結算和清盤等。”唐儀談到此顯得有些氣憤,通過媒體報道才發現,原“興長信”的團隊早已另設立了名為“興長信達”的新公司,開展的業務和以前一樣,但新公司運營狀況不但沒有較大虧損,還經營良好。
據稱,由于太平洋投資在中國北方的項目很少,當時也沒有派財務進行監管,但財務其實每年都發很多封郵件或是電話與劉磊溝通,但他們并未收到過相應的回復。
此外,唐儀發現,原“興長信”的團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興長信達在整個業務發展過程中,沒有接受過VC投資,這也讓唐儀無法接受。唐儀在其微博上指出:“不借助外力,沒有我們的投資款加貸款你們能有今天嗎?要不要重溫當初簽的協議?要飲水思源!作為VC投資人我們希望投的項目獲獎獲利并為投資人取得回報!但不應金蟬脫殼過橋抽板!”
興長信達:借款早已還清
對于“融資詐騙”一說,興長信達一再表示否認,并在此前官方回應表示消息不屬實,進一步質疑太平洋投資用舊公司條款 “挾持”新公司利益。
在沸沸揚揚的一陣網絡喊話之后,興長信達卻突然沉默起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到該事件時,劉磊稱現今不愿意再對此事繼續發表任何聲明,只因事件背后的復雜原因較多。
“若有何事一個月后再說,先消停點吧,這件事情極其復雜,里面牽扯著很多事。”劉磊認為,唐儀出具的并非協議,而是一張貸款借條,所借之款早已還清,只不過太平洋投資方擅自要求的高額利息他們沒有同意。此前借款的時候,太平洋投資根本就沒有清楚說明,在借條上也并未注明,純屬自行添加。
劉磊在接受采訪時稱,興長信和興長信達是兩家不同的公司,法人代表也不同。
興長信達方面也表示,公司的律師正在做資料整理,會在3月份發出律師的專業聲明,到時候會有一個比較詳細的解答。
對劉磊的上述說法,唐儀顯得有些不滿。他稱,如果劉磊堅持說沒有這回事,太平洋投資已經做好了準備,將通過各種方法來進行維權,在適當之時還將把興長信此前和太平洋投資簽署的《禁止同業競爭協議》原件公之于眾。
“牽手”時須談妥條件
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認為,代運營這個行業目前尚屬于較為草根的行業。表面上看,興長信達屬于比較合法的轉移,但實際上里面可能存在問題,案例類似于原來娃哈哈和達能的糾紛。此事也和國內創業者的心態有關,創業者開始拿的投資不多,但隨著業務發展壯大,給投資者的回報逐漸增加,心理會慢慢失衡。換言之,投資人對一些企業進行投資也是存有風險的,并不是所投資的都能夠盈利。
李磊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目前任何辯解都沒有意義,最終還是要看證據。在創業初期,電商外包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都面臨一個問題,比如企業的估值是5000萬元,企業出讓20%的股權就可以拿到1000萬元資本;如若企業僅出讓20%的股權卻想要2000萬元的資本,最后剩下的1000萬元就必須借款,而一旦借款就會產生利息。利息的多少由雙方博弈而定,企業在和投資人博弈的時候一般會表明利息不得高于銀行,當然也有CYE企業會和投資人議定4%~5%的利息,這都屬于雙方博弈的結果。一旦簽署相關合同,就意味著企業已經認定投資人的條件,最后也必須按合同來執行。上述案例的核心說法是企業在簽署協議時未看到有高昂的利息,這個說法有些牽強,企業在簽署協議時應該是看到的,不應以此作為說辭。
“代運營企業一開始找投資的時候應該把借款的問題考慮得很慎重。”李磊認為,雙方在簽訂一些條款的時候一定要預想到兩年以后企業發展可能好或不好。即便代運營企業需要資金,著急引進風投,與投資人在博弈的時候也應將條件談妥。
企業現狀
電商外包眾生相:從靠淘寶吃飯到海外運營
隨著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企業紛紛上網拓展線上零售市場。然而,電子商務需要技術和市場營銷的雙重支持,由于缺乏經驗和專業人才,以及成本高企等原因,企業開始尋求外部協助,電子商務外包服務應運而生。
興長信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隨著電子商務“十二五”規劃的頒布,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傳統企業紛紛觸網,建立網絡銷售渠道。由于缺乏經驗,選擇專業的電子商務外包服務企業是他們進入電子商務的明智戰略,這給電商外包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未來5年,外包市場容量將達到2000億元,將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長。
B2C平臺天貓最近的調查顯示,有86.5%的天貓賣家想要外包部分或全部業務,而且越是傳統產業和品牌產業,對第三方服務商的需求也越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