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的推出標志著本土企業進入資本化的通道無論從寬度還是速度上都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資本為王”日益成為本土企業價值創造的主要環節的大背景下,肩負資本運作核心使命的Pre-IPO企業的CFO們正面臨著上市路徑的設計與選擇、與經驗豐富的戰略投資者們深度溝通、日益嚴格的資本市場合規性要求等前所未有的艱巨挑戰。
長江商學院財務會計學教授薛云奎、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及申銀萬國投行部總經理張宏斌結合資本市場最新發展形勢,為臺下云集的民企創始人、財務總監及投資人們,就高成長企業的財務戰略與風險控制、“十二五”規劃下的資本機遇、海內外資本市場走勢下的本土企業IPO過程中的戰略思考課題以及上市的過程進行深度探討和分析。
薛云奎:企業要根據自身需求來考量上市
作為開場,薛教授從財務體系的構建著手分析了一家高成長的公司所需具備的要素。規模、銷售、利潤到底哪個高成長才算高成長?怎樣的速度才算高成長?
薛教授例舉了沃爾瑪的案例,銷售額4000多億美元,如果增長10%,一年就是400億美元,相當于每年要創造兩個世界500強。 1998年的時候,沃爾瑪的銷售額不過1000億美元,現在到4000億。如果用經濟模型來考察這十年沃爾瑪的增長軌跡,會發現這是一條幾乎貼近理論假設條件的完美曲線。但每年的增長速度也就10%左右。從這個案例也許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家企業只要能夠持續增長,保持10%的增長速度。也就算是高成長。”薛教授得出結論。
企業增長從會計面來看,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方式:一種增長是通過不斷地自我復制,比如增開連鎖店,另一種增長,是通過并購的方式來完成。就像李嘉誠先生的公司。還有一種增長,是通過研發,技術的不斷更新得到。企業的盈利模式不同,增長方式便有所不同。“只要把企業當成事業來做,企業總會做大做強,但如果只是把事業當成生意來做,再好的盈利模式也長久不了。”
從趨利的角度來說,當前在中國IPO,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對原始投資人都是合算的。原因就在于市場泡沫遠遠超越了原始投資人的預期。當然,“任何的事情有多大的好處就有多大的壞處。高價發行之后IPO募集資金給企業帶來的壓力也有可能遠遠大于IPO所能帶來的好處。”面對公眾股東的壓力,面對政府監管機構的壓力,面對超募資金投向的壓力,企業上市后還能不能夠維持一個一貫的商業模式,也是很多已IPO企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作為企業家,一定要明白自己內心究竟想要什么,內心要足夠強大,足夠堅定,外在又要有足夠的靈活。否則,在這些挑戰面前,你就很難恰當應對,妥善處理。
當然,IPO的好處還是不言而喻的。IPO除了能夠幫企業順利融資之外,既給有野心的企業家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同時也給企業注入了流動性。流動性有時候比平臺更重要,尤其是對很多民企來說更是如此。資產沒有流動性,一代往往就很難往二代傳。有了流動性,既方便引入職業經理,也方便投資人的退出和資產處置。另一方面,對公司的風險來說,不管是稅收還是貸款,中小企業往往比大企業遭遇更大的困難。公司上市以后權益資本增加,公司負債率降低,公司所面臨的財務風險也可以顯著下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