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平臺成了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熱門術語,每一個稍微有點規模的公司不提自己的平臺為開放平臺都不好意思。對于Facebook這樣的公司們而言,開放平臺的意義顯而易見:構建圍繞自己的生態鏈,將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開放給合作伙伴們來做,通過一些有趣的應用來吸引用戶,最終將用戶黏在自己的平臺上。
從開放平臺的服務對象來看,本質上仍然分為兩大類:
•為C端的用戶提供服務:典型代表為Facebook •為B的用戶(商家)提供服務:典型代表為Salesforce 在互聯網時代,不管是為C端用戶還是B端用戶提供服務,從技術角度而言,互聯網時代開放平臺的的所有應用都在開放平臺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器端運行(按照時髦的叫法應該稱為:“云端”、“云計算”),用戶只需要通過標準的瀏覽器訪問即可。而對B端用戶,即便有開發工作,由于Web端的開放人員相對容易找到,因此也不是大的問題。
毋庸置疑的是,由于移動設備移動化、個性化、隱私性、具備地理位置信息等特征,導致移動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存在較大的差異。對各種線上線下的企業而言,各種“SoLoMo”、“O2O”、“移動支付”、“移動電子商務”等時尚術語描繪的前景無不說明其中所蘊含的機會,但也蘊含著眾多的挑戰。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于Facebook這樣為C端用戶提供服務的開放平臺,由于其應用主要都為云端應用,因此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移動互聯網戰略規劃,推出自己相應的app應用或HTML5應用即可。
對大部分商家而言,不是不想趕移動互聯網的熱潮,而是目前移動互聯網門檻太高:企業沒人懂移動互聯網,無法形成適合企業實際需要的移動互聯網戰略;移動互聯網人員成本高,企業養不起自己的產品開發人員;即便擁有自己的客戶端,也沒有太多的應用可粘住用戶,以及怎樣運營客戶端等等。
這些問題解決的核心在于:怎樣幫助企業降低移動互聯網門檻呢?對于這些問題,是否可以采用互聯網開放平臺的思路來解決呢,尤其是在一些基礎性的領域,例如移動支付、移動電子商務等等?
•B端商家的移動互聯網戰略是什么? 問題:大部分商家都意識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但對怎樣推出真正適合自己企業需要的移動互聯網戰略毫無概念。是否需要推出單獨的移動互聯網戰略,還是繼續沿用互聯網的戰略?
機遇:開放平臺提供商可以發揮自己熟悉移動互聯網的優勢,深入垂直行業,幫助各垂直行業的企業找到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移動互聯網戰略,并推出對應的移動互聯網解決方案。
•B端商家是否具有移動互聯網的專業人才,包括產品人員、技術人員、運營人員等,是否有能力研發自己單獨的應用? 問題:當下移動互聯網處于虛熱狀態,相關的專業人才極度匱乏,人力成本也極高,對一般的商家而言(例如大量的中小B2C、個人站長),很難養活這些專業的移動互聯網人才。
機會:如果能夠通過開放平臺等模式降低商家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成本,那無疑可以獲得大量商家的歡迎。
•B端商家如果推出自己的客戶端后,怎樣提供有粘性的應用,讓用戶愿意持續使用;還包括商家怎樣推廣自己的客戶端、運營客戶等 問題:關于移動互聯網的誤區之一在于似乎只要推出自己的客戶端,將已有的Web應用遷移到客戶端上即可。但對于移動客戶端而言,如果沒有太多有粘性的應用,用戶即便安裝后,可能會永遠不使用或直接卸載掉;但對于大部分商家而言,要自己提供有粘性的應用,有很大的難度;在開發出來后,怎樣推廣自己的客戶端,游說用戶安裝自己的客戶端;怎樣運營自己的客戶端用戶等等。
機會:如果能夠通過開放平臺形式,打包一些有粘性的行業應用以插件形式提供給商家客戶端;或是針對某個垂直行業做客戶端,以免費形式或freemium形式提供給商家;針對諸如app store、android market及互聯網營銷手段幫助商家推廣客戶端、做客戶運營等。
以上問題只是當下傳統商家轉向移動互聯網時候面臨的一些典型問題。盡管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開放平臺仍可以用互聯網的開放平臺的理論來解讀,但由于移動互聯網本身區隔于傳統互聯網的各種特征,以上問題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開放平臺的誕生提供了機遇,也為在傳統互聯網不具備優勢的服務提供商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當然正如互聯網的開放平臺最核心的問題不是技術的開放,而是心態的開放,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開放平臺也如此。很多提供移動互聯網服務的公司其實都看見了開放平臺所能帶來的價值,但關鍵是能否有勇氣去否定自己成熟的業務模式去面對全新但尚不確定的未來。
其實對于大部分從事移動互聯網的企業而言,盡管在傳統互聯網領域上彼此存在較大的競爭關系,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在當下尚未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可供山寨的情況下,各自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能不是其他的競爭對手而是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用戶習慣等等,尤其是像移動支付這樣全新的領域,從培育產業鏈、用戶使用習慣等角度而言,彼此間的合作關系的意義可能更大于競爭關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