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祎認為智能手機硬件未來一定是免費的,或者說是利潤趨近于零,轉而通過內置的增值服務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即將于今年6月上市的360出品的手機,將不貼360的品牌,而360負責輸出系統、應用以及產品推廣。
網易公司也表示要涉足手機制造。該公司創始人丁磊說,產品逐漸從PC轉移的趨勢是必然的,網易非常重視這一波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普及所帶來的機會,很希望把做得很好的工具軟件、資訊類產品和效率軟件放在移動終端上。
如果只是為了推廣客戶端,這些公司完全可以采用與手機廠商合作預置的方式——此前很多手機廠商都宣布自己的手機預置了哪些客戶端應用。
不過,在現在的一些手機渠道中,用戶拿到的產品有可能被多次刷機——廠家收了網絡公司的錢刷一次,在全國性代理商那里刷一次,到了柜臺上再刷一次,消費者自己也會刷機,網絡公司如果僅僅在手機中預置,恐怕花多少錢都會打水漂。
騰訊無線人士稱,預置這條路在去年之前是可以的,如果是直接與國代渠道做刷機風險還小些,但是后來這個市場就亂了,買IMEI(手機的特定標識碼)號來做假刷機。
很多安卓軟件都是通過上報IMEI號來判斷是否有用戶使用,后來拓展到用這個上報機制來判斷是否通過刷機渠道進行激活(所謂的成功刷機)。因此有渠道商就去手機方案商等處購買成批的IMEI號,通過PC端虛擬程序,模擬上報,造成這樣的 IMEI號也能成功透傳給做Android軟件后臺記錄,用于結算,實際在手機上根本沒安裝過。
這樣導致網絡大佬無法再通過預置和刷機來保證自己的客戶端能到用戶面前。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穎稱,互聯網企業進入手機領域,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配合布局移動互聯網戰略,聚合用戶到自己的平臺上,后續通過應用和流量掙錢。從事手機業務只是他們發展移動互聯網的一個工具,并不是以手機產品方式來運作一款產品。
2012年一季度的手機制造公司的財報卻是冰火兩重天。包括索尼、LG、摩托羅拉、諾基亞、RIM等巨鱷,無一不在虧損。就連在國際上出貨量首屈一指的中興和華為也因為在終端消費的投入,利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這意味著,互聯網公司做出的手機如果不能很快盈利,那么在企業內部的競爭中,就處于劣勢地位,更不用說和有制造積淀的公司競爭。
他們的互聯網同行雷軍推出的小米手機,已經創造了200萬臺的銷售規模。其推出的MIUI操作系統還免費支持30多種其他品牌的智能手機。但即使如此,黃萌稱,小米手機更像是借用互聯網的玩法,把營銷做起來,但是小米的硬件并沒有不可替代性,作為一家沒有任何硬件積淀的公司,在工業設計上也沒有為競爭者留下門檻。近期小米質量門也是對此的一個佐證。揮別了老式的非智能手機時代,互聯網公司再憑借簡單的貼牌和代工,并非易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