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天使基金異常活躍。不過,在層出不窮的“天使”里,機構的力量比個人強大。而實際上,在美國,“天使”通常是個人,而非機構。中國天使機構化的趨勢有愈演愈烈之勢。
機構參戰天使存爭議
天使投資人講究快速反應,需要俯下身段去聞周遭氣味,相對來說,機構反應沒有這么靈敏。
在“2012首屆中國天使投資人大會”上,《中國經營報》記者碰到從各行各業轉戰而來的天使投資人,這些人中間有不少是機構的代表。
印象深刻的是此前在二級市場呼風喚雨的某私募基金,它的代表也出現在貴賓室里。這位代表告訴記者:“我們是來學習的,也準備做一只天使基金。”與她類似,據記者交流觀察發現,天使中有一半是機構代表。
機構化的天使中,中國有兩大機構不得不提,一是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之星,這是由柳傳志親自主導的一個天使投資基金,規模達4億元。另一個是李開復領導的創新工場。
到目前為止,這兩大機構化運營的天使投資并沒有突出的表現。熟悉內情的人說,他們都還在不斷摸索中,試圖探索一條批量生產創業者甚至企業家的平臺。
在知金教育董事長、天使投資人謝冰看來,天使投資機構化運營是個悖論。天使投資人講究快速反應,需要俯下身段去聞周遭氣味,相對來說,機構反應沒有這么靈敏。但是從管理角度來說,機構化之后相對更規范一些。
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則認為:“天使投資的決策是不理性的,需要找到一個平衡。但是,不會被天使化的機構所壟斷。”包凡自己于兩年前成立了險峰華興天使基金。
與包凡一樣,楊鐳同時也是兩個機構的創始人,一個是PE基金華山資本和泰山天使基金。楊鐳出手比較早,已有投資成功的案例。
不過,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VC合伙人告訴記者:“這其實就是換了個旗號的VC。”國內較早張羅天使投資人活動的好投網總經理戶才和也認為,天使有被濫用的嫌疑,存在“大躍進”現象。
機構化有后遺癥
“不要把投資人神化,他就像幫你帶孩子的保姆,一半是天使投資人一半是創業者。”孫淘然說,個人天使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機構化天使投資則是一份工作。
機構化投資有其優勢,比如決策的理性增強,通過一層層的把關,可以提高成功率。但是,機構來做天使也會遇到一些問題。
首先,天使要扮演創業者的角色,承擔相關義務,不僅提供錢而且還要提供資源,并且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創業者泡在一起。對于機構來說,做得不如個人,因為要受到時間、精力和業績等限制。
“天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靠感覺,而找一些沒有創業經驗的人來當投資經理,他的感覺怎么能準確地傳遞到決策者那里呢?”戶才和認為,機構化的天使基金像是一個小型的VC。
在拉卡拉董事長、天使投資人孫淘然看來,很多所謂機構天使投資行為只能叫天使型的投資,專業的團隊也就變成專業的投資者。而真正的天使往往是利用業余時間,個人對接初創的企業。
其次,機構化有業績壓力,使資金沒有足夠的耐心,可能會為了退出對被投企業拔苗助長。
做天使的心態應該是玩的心態,這是多數天使投資人的心理,并不是沖著錢去的,而是樂趣。孫淘然說:“天使是幫助別人把事做起來。如果去關注投資回報,往往投資會失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