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化的天使會碰到不斷優化的早期的VC勁敵。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一些VC的決策程序越來越像天使。一些VC給合伙人一年一次決策的機會,只要合伙人認可這個項目便可投資,也就是說,這樣的投資帶上了合伙人的烙印,這讓一些機構化的天使基金面臨更嚴峻的環境。
孫淘然提出,可以從這樣的視角來分析這個問題,把最牛的項目和最牛的投資公司列在一起,會發現對不上號。這是因為創業投資這事就是“有心插花花不開”。在他看來,孵化器模式成功可能性不大,“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不過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創業者主動到外面去接受風雨。
天使投資的主角應該是個人!安灰淹顿Y人神化,他就像幫你帶孩子的保姆,一半是天使投資人一半是創業者。”孫淘然說。而對于天使機構,要求Cye它做到這點卻很難,他們身份比較尷尬。個人天使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機構化天使投資則是一份工作。或許這就是造成天使投資機構化運營悖論的原因。
記者觀察
天使機構化不如成立俱樂部
天使投資機構化運作,是目前中國天使投資行當最大的泡沫。這個泡泡很明顯,卻沒有人愿意戳破它。
一些打著天使旗號的基金,用一套風險投資(VC)的流程和標準在篩選項目。如果說只是把投資額度更小、階段更早一點兒的VC改弦更張、美其名曰“天使”,那么天使還會是天使嗎?
雖然美國也存在天使投資機構化的案例,但是它有堅實的基礎,比如成立了多個天使俱樂部之后,在有眾多個人天使投資人之后才出現。而當下的中國天使機構滿天飛,這是極不正常的。
對于天使項目,機構的作用往往沒有個人更有效果。比如,溝通成本增大,多層傳遞;決策反應慢。但是為什么還是有人愿意退而求其次,要機構化運作天使投資呢?
最大的動力源自投機。對于天使機構的管理者來說,他們用一套當下熱度最高的關鍵詞作為標簽,在融資時講故事更容易講。天使機構背后的投資人也為了獲取那可能存在的高利潤,而非真熱心天使投資。
天使機構化的沖動有可能會破壞剛剛起來的天使投資氛圍,同時也會攪亂整個股權投資產業。第一,機構理性摧毀個人感性,減少個體天使人的行為,阻礙創新。 第二,機構天使干一些VC的活兒,誤導投資人,最終導致投資人對于貼天使和VC標簽的無實質差別的基金有不同預期,造成VC募集更難。第三,對于創業者而言,機構的投資經理和天使投資個人在創業經驗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拿到機構天使的錢會減少一個創業合伙人,招來了一個婆婆。
也有天使投資人說,我一人投了很多項目,一個人根本管不過來了,所以才機構化。如果是這種情況,拿自己的錢請一些人過來幫忙打理項目,這類天使機構并沒有失去天使投資人的本真。
天使投資最本質的特點是投資人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創業者,錢往往并不是第一位的。而這恰恰是機構化運營之后欠缺的。
在個人天使不發達的情況下,如果天使投資市場被一群沒有創業經驗的投資經理主導,那么中國天使市場會被帶向何處?創業者迎來的是天使還是魔鬼?
天使機構運作,最大的好處在于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共享智慧和分散風險。這是機構天使存在的價值所在。殊不知,實現這三個愿望對于天使投資人來說,還有更好的選擇方式,比如組成以物理距離遠近來分的天使投資人俱樂部,通過松散式的合作方式也能達到上述效果,也少了機構化的弊病。
天使機構化應慎推,天使投資不是生意,要讓天使散落人間,應該鼓勵優秀的個人當天使,而不是把它當做買賣來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