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每屆奧運會不僅是體育愛好者的盛宴,也一定是部分運動品牌們的業績助推器。期望于倫敦奧運會以及歐洲足球錦標賽等賽事對銷售額的刺激,德國運動服裝與設備制造商阿迪達斯近日上調了全年業績目標,預計2012年凈利潤將增長12%~17%。
然而,國內本土品牌的境遇似乎并沒有那么樂觀。與2008年北京奧運時的熱情高漲形成鮮明對比,今年的“奧運之春”卻顯得分外冷清。
多家體育品牌公司的年報顯示,整個本土體育用品行業集體陷入高庫存困局,加上原材料、人力成本、倉儲等成本費用上漲,盈利空間備受挑戰,訂單增速下降,業績增長進一步放緩。
“就算是遇上難得的倫敦奧運商機,但就目前所處的調整周期來看,國內體育品牌想要破局,肯定困難重重。”尚普咨詢輕工行業分析師劉培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負增長是主旋律
2008年,李寧邁著瀟灑的太空步點燃北京奧運會火炬,當年無疑也是李寧公司最為輝煌的一年。2009年,李寧的銷售額達到了83.87億元,一度成為國內市場第二大體育品牌。
可是眼下,李寧的麻煩不小。李寧公司年報顯示,2011年公司收入、毛利、凈利等多項財務指標和2010年比較,“清一色”為負增長。數據顯示,李寧2011年存貨撥備為1.88億元,較2010年同期增長63.48%,由于受到的新的批發折扣率和生產成本上漲的影響,毛利率繼續下降。
另一方面,李寧還需要維持其龐大的品牌形象開支,其經銷成本和行政開支合計較上年增長3%,至32.23億元。
招商證券分析師趙曉(微博)認為,李寧目前正面臨行業增速明顯放緩的壓力,銷售業績放緩。由于參與運動的體育人口數量增長緩慢,使得市場上超過一大半的產品為運動生活產品,降低了行業進入壁壘,提高了行業的競爭度。同時,成本上漲超預期。未來3~5年內人工成本可能仍會以年復合增長率10%~15%持續上漲。
相同的陰影籠罩在幾乎所有的本土體育品牌身上。鞋服營銷專家馬崗對記者分析道,大部分本土品牌的優勢和利潤來源都集中在二、三線城市,例如特步,更是將約八成零售店設置于二至四線城市。雖然渠道給這些品牌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但是卻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只要門店數量一直增長,品牌商終究要面對店租、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帶來的問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