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商機破局艱難
用時間差和規模化換巨大利潤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面對上漲的成本和競爭的壓力,對于已經遭遇國際品牌“夾擊”的本土品牌來說,也許只有提升單店的盈利能力,才是根本的解決措施,首先必須縮減成本。
公開資料顯示,安踏、匹克去年門店新增數目分別為229家和582家,遠低于前幾年。此外,業內人士透露,除去下半年的新增門店,去年全年安踏的中國門店關店近百家。
匹克也曾公開表示,今年將繼續實行“開大店,關小店,進一步提升零售網點的平均銷售面積”的策略。特步(中國)有限公司總裁丁水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二、三線還是要堅持下去,但今年新增店面數要比去年大大減少,“我們的重心將放在翻新800家店鋪上。今年重點拓展的第六代終端形象店面將更時尚,我們期望它能為同店產值帶來20%~30%的增幅”。
通過關店是否能解決眼前的困境還不得而知。2012年本土體育行業集體遭遇向下拐點,看起來是一個很難改變的事實。
國金證券服飾行業分析師張斌(微博)表示,對于本土體育品牌而言,2008年奧運會是一個分水嶺。倫敦奧運會雖然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但本土體育品牌借機“重整旗鼓”會很難。張斌表示,“首先,本土體育品牌的發展離不開宏觀經濟的景氣程度;其次,消費者品牌認知的重新定位對品牌的影響也很大。此外,產品同質性太強以及營銷手段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行業人士普遍認為,本土體育品牌至少需要3~5年時間進行結構調整。
“關店鋪、降庫存,看起來很容易,其實做起來都是傷筋動骨的,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2012年奧運會對于本土體育品牌來說還是很難翻身的,或許下一次奧運會吧。”張斌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