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隱患突出
18日下午,唐某驅車載著記者前往位于大嶺山鎮的一家發泡餐具廠“學習觀摩”。
該發泡餐具廠位置較為偏僻,廠房面積目測有上萬平方米,工廠門口沒有公司名稱的標牌。
工廠老板姓陳,在深圳平湖設有發泡餐具的銷售鋪面,產品銷往東莞、深圳、潮汕等地。對于記者的造訪,陳老板顯得很謹慎,對記者的“求教”更是三緘其口。據唐某透露,該工廠曾在去年遭有關部門調查,被罰款30多萬元。后又遭遇廠房失火,損失慘重。如今該工廠的新料和再生料使用比例為五五開。
陳老板勸記者改做其他行業。他說,如今開設一個新的發泡餐具廠至少需要1500萬元的投入,否則沒有任何競爭力。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資源部部長侯劍鋒表示,廣東地區知名發泡餐具廠商資金實力雄厚,即使虧損也能支撐下去,在行業走向用廢料來生產的今天,沒有雄厚的實力很難進入。
此外,記者調查獲悉,發泡餐具行業存在嚴重的消防隱患,近年來多家工廠先后失火,損失慘重。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聚丙乙烯易燃的特性,加上多數發泡餐具廠管理不規范,缺乏消防意識,同時又處在監管盲區,這個行業的消防隱患長期存在。
監管漏洞拷問
發改委在一次性發泡餐具解禁理由說明中表示,有關部門正在抓緊進行生產許可管理、行業準入、回收體系建設、環境保護和監督執法等相關方面的準備工作,確保5月1日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條目調整的平穩過渡和順利實施。
就在記者發稿前,深圳市場監督管理局大浪所工作人員透露,已對轄區內發泡餐具生產商鑫恒塑膠廠進行了檢查,但未實施查封,原因是發改委已對該行業解禁。
該所工作人員顯然忽視了解禁日期為5月1日,且企業從事發泡餐具的生產銷售需獲得新的生產許可和行業準入。而這一系列監管措施尚未出臺,換言之,5月1日之前未獲批準的企業從事發泡餐具生產銷售均屬違規。
事實上,這只是發泡餐具監管漏洞的冰山一角。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行業產能,發泡餐具在被禁的14年里都處于增長態勢,有關部門在接到投訴后例行公事地實施查封或罰款,風頭過后繼續生產。
不僅如此,發泡餐具原材料更是長期處于無人監管狀態。記者從唐某處獲悉,在其制造和銷售聚丙乙烯再生料的數年時間里,從未遭到監管部門的調查。用工業塑膠廢棄物制造再生料,廣泛用于發泡餐具生產,這條灰色產業鏈在業內早已司空見慣,但外界鮮有人知。
侯劍鋒表示,5月1日發泡餐具解禁后,有關部門將嚴禁再生料的使用。但是,在發泡餐具行業被封殺的時候,違規違法生產尚且大行其道,解禁之后,相關監管能到位嗎?
相關新聞:
深圳一發泡餐具廠被封 曾參與出資450萬公關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在被封殺的14年里,發泡餐具這一“灰色產業”是一個監管盲區,原材料品質參差不齊,存在安全隱患。
發改委: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符合標準 允許使用
發展改革委表示,除中國內地之外的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日本等,一直在生產和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并且還在不斷開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新產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