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日前國家九部委聯合發布了嬰幼兒配方奶粉新規,將禁止嬰幼兒奶粉以貼牌、委托生產、分裝等方式生產。但昨日記者走訪武漢市場卻發現,絕大多數委托生產、貼牌或分裝的進口“假”洋奶粉,并未應聲下架。
不過,業內資深人士預測,隨著新規細則的出臺,未來一定時期內會拉動奶粉價格上移,但目前虛高的奶粉價格最終會回歸理性。另外,新規將提高國產乳業集中度、提振消費者對國產乳業的信心,國產乳業將享受“政策紅利”或重新“雄起”。
昨日,記者聯系家樂福、中商、中百等超市負責奶粉采購的相關負責人,他們均表示,將根據新規的具體實施辦法,對貼牌、委托生產、分裝的奶粉實行下架處理。
不過,記者走訪武漢幾家大型超市和母嬰店發現,一些貼牌或分裝的進口“假”洋奶粉仍舊占據超市和母嬰店柜臺的主要位置,價格也未因為新規的出臺而出現明顯波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奶粉采購經理表示,隨著新規實施,賣場對奶粉入駐門檻將提高。他介紹,目前超市對洋奶粉實行兩個標準:審核營業執照、品牌授權、組織機構代碼證等資質和執照;國外商超陳列圖片,產量、銷售數據等。“避免假洋奶粉進入,也為經營規避風險。”
新規后奶粉或將漲價
奶粉價格會不會隨企業門檻的提高而上漲?
行業資深研究人員陳渝預測,一定時期內,原裝進口奶粉將更搶手,價格也會隨之上調,奶粉價格中樞將上移。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究員宋亮也認為,近年洋奶粉價格持續上漲并不是由成本所推動,而是供需關系的不平衡所導致,而一部分洋奶粉被淘汰將使供不應求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最終推動漲價,而國人對洋奶粉的偏好短期內不會改變。
擁有6個奶粉品牌且連續7年全國銷量第一的某外資品牌奶粉對外事務部負責人稱,國內的嬰幼兒奶粉市場本就競爭激烈,目前國內的外資品牌就有美贊臣、多美滋、雅培、惠氏、雀巢等五六家,而內資品牌則更多,即便清理了市場上的所有“假”洋品牌,各品牌也不敢貿然因此漲價。
不過,也有人認為,從近幾年的嬰幼兒奶粉價格走勢來看,各奶粉品牌價格緩調是必然,這與是否清理“假”洋品牌關系并不大,調價的原因除了剛需外,更多還在于人力、物力等成本的逐年上漲,“奶源緊張,奶價也會相應高”。
行業洗牌或加劇
“傳統5大品牌在中國有加工廠,這類主流品牌不會退出;貼牌生產的將是新規重點打擊的對象;相關部門不會過多打擊純進口的奶粉品牌。”宋亮表示,未來兩年,將有1/3洋奶粉退出中國市場,國內近200家奶粉企業將有3/4退市,同時,這兩年內因準入門檻提高,進口奶粉新進入國內市場的可能幾乎為零。
“國內奶粉將經歷一段陣痛期,但在國家鼓勵奶粉企業并購的大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企業實力將得到提升”,陳渝認為,長期來看,新規實施后,國產乳業有望享受“政策紅利”,其集中度將會因此提升,同時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消費者對國產乳業的信心。
奶粉價格會回歸到理性
“ 政府會扶持奶粉企業的兼并重組,以后像蒙牛收購雅士利之類的事件會越來越多。”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表示,奶粉企業通過精簡之后或將只剩下二三十家,如果規則實施到位,企業的終端營銷費用會大大降低,企業成本下降,有助于奶粉價格回歸一個更理性、正常的價格區間。他舉例,貝因美的毛利為60%,其中營銷費用就占到40%。
陳渝也認為,消費者不用擔心市場淘洗所剩無幾而出現壟斷價格,“競爭的品牌雖然減少,但是有國外品牌一起競爭,不會形成壟斷的局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