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位海關人士介紹,我國對進口小罐成品奶粉征收10%關稅,加上海關檢測費兩項大約占到“洋奶粉”原售價的30%。而在國內洋奶粉的售價,卻可以是在歐美售價的2到4倍。
中國的奶業負面新聞不斷,從阜陽奶粉事件,到三聚氰胺,再到黃曲霉素事件,讓國內奶粉品牌的形象跌落到極點,而外資品牌的占有率則節節高升。
一則AC尼爾森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奶粉市場銷售額為385.18億元。上述5家“洋品牌”約占46.4%的份額。“在高端市場,洋品牌的占有率從原來的超過50%,已經上升到現在的接近100%。”陳瑜解釋。因為市場占有率高,洋品牌不愁賣不出去,于是不斷加價。“但是這種行為對政府力爭重組國內奶粉產業的想法形成沖擊,畢竟,你這里在整合,那里卻趁火打劫,整合沒法開展。”
從今年開始,國家對洋奶粉的進口勢頭早已開始了遏制。5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制定的《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提高了進口的“準入”門檻,對出口國家或地區的官方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進行評估,目前只有31個國家或地區乳品允許進口;另外,嚴格進行口岸檢驗,對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實施“批批”檢驗。
根據6月16日公布的《意見》,奶粉生產企業必須嚴格執行“五不準”:不準委托加工,不準貼牌生產,不準分裝生產,不準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準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這條原則等于將外資雜牌奶粉和假洋奶粉杜絕在市場之外。
推動行業整合
在中國奶業市場發展中,對奶粉尤其是外資奶粉的漲價進行反壟斷調查尚屬第一次。個中緣由,除了因為目前洋奶粉在國內價格太高,甚至遠遠高出歐美市場數倍以外,業內人士認為,此舉還和政府前一階段推出政策力促國內奶粉產業整合有關。和外資品牌相比,國內奶粉處于明顯劣勢,在產業大規模整合的關鍵時刻,需要盡量降低外資品牌“趁火打劫”。
6月18日,工信部消費品司司長王黎明在全國食品安全周工信部主題日活動上公開表示,鼓勵嬰幼兒奶粉企業兼并重組。
據了解,目前全國有127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其中黑龍江地區41家,陜西19家,總年產量在60萬噸左右。王黎明表示,希望業內前十位的中國嬰幼兒配方生產企業能夠主動跟業內其他企業聯姻。
工信部表示,對實行GMP改造、主動進行兼并重組的企業,正在研究制定包括技術改造、稅收、資金、并購貸款等支持政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營養與安全專家陳君石認為,美國的奶粉市場規模比我國大,但是只有國外4家企業。對于國內奶粉行業來說,要想重樹消費者信心,鼓勵支持嬰幼兒奶粉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是一項治本措施。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巡視員高伏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國務院第10次常務會議和嬰幼兒配方乳粉專題會議明確要求工信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大力推動實施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有行業人士認為,政府明確提出鼓勵行業兼并收購,是希望2 年內讓10 大國產奶粉品牌份額提升至70%。
但是乳業專家王丁棉則有不同看法。“法國很小,但是有700多家企業。你說我們國家的是少還是多呢?”王丁棉認為,越大的企業管理不好就越容易出事情,造成的傷害也越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