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導向的作用下,國內汽車市場或將形成一場反壟斷“革命”。
近日,有消息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稱“發改委”)已委托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對汽車產業是否有違反我國《反壟斷法》的行為進行調查,而且這一調查今后或將成為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態化的工作項目之一。
目前,通過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調查的重點包括汽車制造商是否為經銷商制定最低銷售價,是否規定零部件最低銷售價等。國家發改委相關工作人員則表示,這是針對多行業的集體調查,而非針對個別行業的獨立行為,在此之前,中國進口車價格被指為全球最高,從而引發壟斷質疑。
汽車業成反壟斷重點
具體項目包括:汽車制造商是否為經銷商制定最低銷售價、是否禁止經銷商跨地區銷售、是否規定零部件銷售的最低價格等十余項。
針對發改委對汽車行業進行反壟斷調查一事,《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從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處得到了確認。羅磊表示,從去年開始,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已被授權成立專項調查組,針對汽車行業存在的反壟斷問題展開調查,并不定期地向發改委提交調查的階段性報告。現在,反壟斷調查已經成為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例行工作之一。
對此,國家發改委相關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表示,此次反壟斷調查確實是由國家發改委下屬的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發起的,不過該行為只是針對很多行業的一次集體性調查,并非針對個別行業的獨立行為。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和開出的罰單比過去五年加起來都要多。僅在近期,國家發改委就已對奶粉、黃金首飾等行業巨頭開出反壟斷罰單。而國家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此前也表示,國內的反壟斷調查會把下一個目標放在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石油、電信、汽車和銀行等行業領域。而通過發改委的此次調查可以看出,政府部門已將近幾年發展迅猛的汽車行業視為新一輪肅整的重點對象。
某國內汽車制造商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此次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反壟斷調查對象包含了所有整車制造商企業,而調查內容則集中在“整車銷售價格、售后服務和其他市場交易”三個方面,具體項目包括:汽車制造商是否為經銷商制定最低銷售價、是否禁止經銷商跨地區銷售、是否規定零部件銷售的最低價格等十余項。
由于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此次反壟斷調查范圍較廣,因此國內汽車制造商應該都被牽涉其中,而大部分汽車制造商都回應表示,會全力配合政府和協會的相關調查。“其實汽車企業和經銷商都會很緊張此次調查,特別是在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呈現翻番增長的背景下,不少企業在日常市場競爭中難免會有一些不正當行為,這也是相關政府機構要調查汽車行業的主要原因。”某汽車行業專家坦言。
深層原因
中國《反壟斷法》并不反對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反對的是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
毫無疑問,這次汽車行業“反壟斷調查”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而究其原因,除了與新一輪政府導向性作用有關,該事件也受到近期消費市場對汽車行業存在高利潤情況質疑的助推。
近段時間,諸如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針對進口車引入中國市場后價格翻倍、豪車銷售利潤過高等現象提出質疑,并強烈呼吁相關政府部門能對此進行詳細調查。而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此前也表示,當前中國市場進口車價格與海外銷售價格確實存在巨大差異,該協會正在收集各品牌汽車海外以及國內市場的售價、利潤率、成本以及各國關稅水平等數據,以對此內容展開詳細研究。由此,外界也開始猜測,發改委的此次汽車行業反壟斷調查行為,或是對汽車企業存在高利潤之事作出的“行動回應”。
不過對于上述說法,羅磊卻作出了否認:“進口車定價高、利潤高是被允許的商業行為,主要受市場因素影響,這并不代表企業存在壟斷行為。”
但另一方面,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志勇卻認為,進口車價格高的很大原因確實是由于市場供求關系的轉變,但近幾年,汽車市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區域銷售、共同制定區域銷售價格等情況依然存在,很多汽車制造商的區域銷售部門對車型、價格的控制權大,這在一定意義上也屬于商家壟斷行為,因此也很難判斷進口車在華銷售價格的高企毫無壟斷因素的作用。
此前,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有關負責人也曾表示,中國《反壟斷法》并不反對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反對的是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但《反壟斷法》自2008年實施以來,卻并未有汽車制造商因其受到處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