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信托公司:壞孩子早晚會被管教
吉林信托詐騙案,將信托行業償付風險再度放到市場面前,用市場人士的話說就是“信托通過幾年畸形發展,到了開始還債的時候了。”今年以來,從“青島凱悅”到“三峽全通”再到“舒斯貝爾”,甚至包括目前事件走向尚不明確的*ST珠江信托融資展期遭拒一事,信托業風險一再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
資產規模從3606億元到8.72萬億元,信托業只用了不到6年的時間。目前,我國信托資產規模已超過保險業,成為僅次于銀行業的金融業“老二”。但信托大躍進的背后,卻是風險隱患的暴露以及競爭加劇的隱憂。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6月28日至12月31日,信托行業合計有1537只產品將到期,其中有582只信托產品是2011年發行的。集中兌付為信托業帶來巨大的壓力,不排除會爆出信托兌付風險的案例。
輿論中,信托公司已經被當做”龐氏騙局“的典型。
歷史上,信托公司曾經經歷過一場清理。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信托有好幾百家,后來經過清理整頓只剩了60多家。現在,信托業的風險積聚,“倒閉的風險很大”。經濟學家謝國忠說。
尤其是在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下,高度依賴“影子銀行”發行的單一信托將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此前,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央行不會允許銀行類金融機構破產,但不排除有信托或證券公司,在流動性問題、資產質量惡化的情況下,出現資本金短缺以至清盤風險。
據悉,《金融機構破產條例》已經在銀監會部門內部征求意見,具體什么時候出來暫無時間表。但毫無疑問的是,一旦條例出臺,信托公司很可能又將首當其沖。
8、第三方理財:或將倒閉600家
第三方理財機構主要靠銷售產品來獲取利潤,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信托。今年以來,信托整體發行規模大幅下降、信托公司加碼異地直銷——上游行業的縮水,給第三方理財機構帶來更大的沖擊。“那些缺少核心競爭力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或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作為領頭羊,諾亞財富似乎已經感受到了這股“寒流”:其2011年年報顯示,雖然全年公司營業收入增長90.6%、凈利潤增長107.9%,但是當年四季度這兩項指標卻分別同比下降了65.6%和16.8%。除了總體規模縮水外,第三方機構更大的壓力是來自信托公司直銷的沖擊。
“去年洗牌的跡象已經出現了,影響最大的就是基金銷售公司,今年信托銷售公司的影響會更明顯,洗牌不可避免。”上述業內人士分析。
而資金鏈一直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發展的命脈,“在沒有PE和股東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很多第三方公司隨時都可能會倒閉;另外一些第三方公可能會暫緩規模擴大,包括之前很多計劃設立異地分支機構或者網點的第三方也會暫時擱置計劃。”上述業內人士坦言。并非任何第三方公司都有諾亞這樣的實力,實現包銷和成立強有力的產品研發團隊,在這股寒流中,更多的第三方公司面臨現實生存壓力的考驗。
南方一家第三方銷售負責人也坦陳,這個行業本身就需要洗牌,許多第三方公司只是一兩個人從銀行或者信托公司出來,手中有一定的客戶量,就成立上馬了第三方公司,“其實,第三方并沒有那么簡單,需要有一定的門檻和篩選”。
一位金融機構銷售業務高管表示:“第三方理財,要倒掉五六百家,才會像模像樣的細分龍頭出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