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奶業發展出現困難,一些地方出現了奶農倒奶、賣牛的現象。養殖戶的實際情況咋樣?鮮奶還有沒有企業收購?奶業發展困境咋解?本報記者走進河北省乳業重點縣、國家乳業集聚區行唐縣一探究竟。
農民的奶都賣掉了嗎?
“過去乳企從不限收購,現在乳企收購標準嚴苛,控制收購量”
作為奶業大縣,行唐的鮮奶收購情況咋樣?
行唐縣畜牧局奶源管理辦公室主任蓋連義提供了一組數據,行唐縣共有108個奶牛養殖小區,每天的產奶量大概在500噸左右;縣城6家乳品企業的收購量維持在440噸左右。“算下來,沒被收購的鮮奶平均到小區里的各個奶農身上,數量很少。”蓋連義說。
這與記者拿到的一份《關于行唐縣乳業發展的情況報告》相符,報告上說,經核實,極個別奶牛養殖小區內部分奶農的少量鮮奶被倒掉,屬于個案,絕大多數小區奶農的鮮奶還是能正常交售到乳品企業的。
玉亭鄉官莊村官莊奶牛養殖大戶李建民告訴記者:“我們小區每天生產的鮮奶在4.5噸左右,企業基本全部收購。”
在安香鄉東安香村,希望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戶盧文學也表示,自己所在的奶牛小區沒受影響,每天產的鮮奶基本可以被企業收購。但他聽說那些管理上比較落后、規模比較小的小區可能存在鮮奶因質量問題“退奶”的情況。
盡管如此,記者了解到,當地鮮奶市場進入“奶剩”時代已經成為事實。“在奶荒的時候,企業不限收,有多少收多少,甚至還搶收。現在企業不斷提高收購標準,就是為了控制收購量。”盧文學說,以前只要達到國標,乳業就會收購,但是現在的標準不斷提高。“比如感官一項,有的企業會以氣味欠佳為由拒收。”盧文學說。
李建民也有類似的體會:“現在企業在收購生鮮乳時,對體細胞的要求是不能高于30萬/毫升,這個標準可以說是很嚴苛的。”
據了解,行唐縣的六家乳企之一的明旺乳業已有幾個月產品大量積壓,只能采取限產措施,定量收購奶源以降低損失。
為什么乳企不好好收奶?
國外市場沖擊嚴重,奶業市場不景氣
為什么乳企不好好收奶了?行唐的基層干部、養牛大戶、奶牛小區業主以及奶農們的說法一致:“都是國際市場乳品價格暴跌,大大沖擊了國內的奶業市場。”
“生鮮乳從2013年10月份開始漲價,一直持續到2014年的1、2月份,價格沖到了每公斤4元左右。隨后開始回落,目前乳品企業的收購價在每公斤3.6元。這降的幾毛錢可都是老百姓的純收益。”盧文學說。
入駐在希望奶牛小區的奶農張衛國對市場的波動也有切身的體會。張衛國已經從事奶牛養殖十幾年,他入駐希望奶牛養殖小區也有將近10年。最初張衛國只有七八頭奶牛,“掙一點,投入一點。慢慢發展到現在的這個規模。”張衛國說,他現在的奶牛存欄量是50頭,大約有20頭左右產奶,每天的產奶量維持在500公斤左右。
張衛國告訴記者:“2013年底和2014年初價格好的時候,還是能賺錢的。但是2014年中旬,生鮮奶價開始下滑,有時每個月下滑三四角。”
“生鮮乳價格下跌又遇上了飼料成本上漲。我們的利潤空間越來越窄。”張衛國算了一筆賬,飼養成年奶牛的飼料主要是青貯玉米,去年隨著玉米價格的上漲,青貯玉米的價格也直線攀升。現在奶牛飼料(青貯玉米、苜蓿等)的成本接近1.5元/斤,而一頭正常產奶的奶牛每天需要60—70斤的飼料,不計人工成本的話,每頭奶牛的飼養成本在100元左右。“折算下來一頭奶牛的產奶量必須維持在20公斤以上才能收支平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