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由此突破
作者: 杜秀平
在吳良鏞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中,首都第二機場成為最重要的觀點之一,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根據我國工業發展水平,機場建設不可能參照美國實施,但是建設大型機場應放在更大的經濟社會環境中,綜合考慮相關因素,與產業布局相互協調,已成為廣泛共識。國家工程院院士吳良鏞認為,首都第二機場航空城及相關臨空產業是京津走廊發展的重要動力。如此看來,首都第二機場無疑將成為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突破口。
建一個機場
繁榮一方經濟
建成一個機場,繁榮一方經濟。國際經驗表明,一個航空項目發展10年后給當地帶來的效益是:產出比為180,技術轉移比為116,就業帶動比為112。國內外許多城市和地區依托機場資源加快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空港經濟已經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國際經驗表明,結構合理、有機協調的機場群與城市群發展密不可分。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城市群擁有機場近30個,創造了全美制造業70%的產值,城市化水平達到90%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美國五大湖城市群,擁有機場近20個,聚集了美國的鋼鐵產業和汽車產業,其中汽車產量和銷售占全美80%。這些區域以機場為依托,借助高效、快捷的航空運輸體系,適應了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迅速形成產業鏈條完備、服務功能齊全、高效率、高產值的產業集群,而產業集群又進一步促進了都市群各成員的經濟聯系和整體發展。
第二機場
24小時全天候運行
首都機場的終端規模已由國家發改委專文明確,為適應2015年后京津冀地區航空需求,首都第二機場的市場定位應為大型國際機場,滿足“24小時全天候運行”的要求。
首都第二機場的遠期規劃目標為旅客吞吐量8000萬至1億人次、貨運吞吐量500萬噸。吳良鏞認為,當前京津冀地區缺少樞紐機場、樞紐港群和區域快速交通系統等重大區域性基礎設施,這些交通設施關系到整個區域的未來。
規劃第二機場
航空城
根據國外樞紐機場臨空地區的發展經驗,首都第二機場的建設必將帶動周邊交通和市政設施的改善,從而吸引臨空產業的聚集,創造就業機會和居住需求。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逐漸豐富,各種配套生活設施逐漸發展起來,從而成為首都地區新的城市節點。 報告以交通最為成熟的武清太子務場址為例,提出,以首都第二機場為核心,附近的廊坊市區、天津武清、北京永樂三地要統一規劃,形成一個以首都第二機場為核心的現代航空城。三個地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條件和與機場的關系,選擇適當的產業類型,在加工制造業、高科技研發、會議展覽、物流、商貿、服務業、現代農業等方面進行溝通與協調,實現共贏。
據介紹,航空城的發展目前沒有公認的模式,一般是根據本國或本地區的發展戰略以及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來研究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