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市農業——五個圈
作者: 趙信一/文 趙振超/圖

北京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區”,與此相對應的是農業在三次產業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2006年,農業在北京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3%,而二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則分別達到了28.7%和70%。
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市農業局委托中國農業大學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完成的《北京市農業產業布局研究》從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北京農業的功能進行了科學定位,并提出“公益功能為主,兼顧經濟功能的都市型農業引導第一產業發展”,為北京建設“宜居城市”服務的全新農業產業布局和發展的新思路。
保障城鄉統籌發展
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有185個鄉鎮,3953個行政村,142.2萬農戶,381.8萬農村人口。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規劃農村產業布局,對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現“新北京、新奧運”的戰略構想和構建首都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市副市長牛有成在《北京市農業產業布局研究》市長匯報會上說,北京的農業已不僅僅是為300多萬農村人口服務的農業,也不是為60萬農業從業人口服務的農業,而是為整個1500多萬市民服務的農業。農業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生產多少產品,而在于它的公益性。
課題主持人、中國農業大學土地利用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鳳榮教授說,課題的研究目標是,科學定位北京農業的功能,確定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與發展模式,提出“十一五”期間北京農業產業在數量、結構、時間和空間上的布局方案及相關實施保障措施;推進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向縱深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為北京建設“宜居城市”服務。 建成五個農業發展圈
《北京市農業產業布局研究》關于農業產業布局的研究成果已體現在《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中,并首次提出將北京周邊河北省及天津市的部分地區也納入到環京外埠合作農業發展圈。
張鳳榮教授說,北京農業產業布局要與北京“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區縣的功能定位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階段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相適應;特別是要與郊區的資源稟賦、市場需求和環境容量相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