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市農業“五個圈”
cye.com.cn
時間:2007-2-26 8:31:41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 我來說兩句 |
|
|
他說,北京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應以服務城市、改善生態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五環路甚至是六環路以內的農田應該以發展景觀農業為主,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從這里退出,鼓勵農民種植冬小麥和飼草。冬小麥可以固土,還可以使冬季道路兩側的景觀更美。農民大面積種植飼草,可以放養奶牛,其環保和景觀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根據《規劃》,北京市農業產業的布局劃分為5個農業發展圈。
城市發展圈:由城區和部分城近郊區組成。重點發展以城市綠地、園林景觀、樓宇居室美化及農產品展示交易等為主要內容的景觀農業和會展農業。
近郊農業發展圈:由六環路以內城鄉結合地區組成。重點發展園區農業、體驗農業、科普農業和精品農業。
平原農業發展圈:由遠郊平原地區及淺山區組成。重點發展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標準化的大宗農產品生產和加工農業。
山區生態涵養發展圈: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區組成。加強生態工程建設,重點發展以惟一性特色農產品培育、山區民俗旅游、生態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
北京周邊津、冀部分地區納入環京外埠合作農業發展圈。本著優勢互補和區域合作的原則,加強合作,重點抓好安全生產基地建設以及生態保護屏障建設。
突出生態保障功能
張鳳榮教授說,近年來,北京水資源開發過度,年均超采1億立方米,寅吃卯糧,水資源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北京市對水資源嚴格保護。土地沙化,顆粒飄浮物是城市空氣主要污染物。
他說,我們建議市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對那些為防止揚塵或節約水資源做出貢獻的糧經作物種植者進行生態補償、資源補償和收益差額補貼。
《規劃》也提出,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具備生態保障能力,發揮農業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功能。調整種植業結構,農田逐步實行園藝化管理,減少裸露農田和揚塵。加快規模畜禽場糞污治理,提高養殖業排泄物污染治理水平,實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發展種養一體、農牧結合的生態型生產方式。鼓勵加工生產和科學使用有機肥,逐步替代化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鼓勵動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運用循環經濟理念,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促進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