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壓力仍是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
記者:地震對當前物價形成了多大壓力?如何看待當前的防通脹任務?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剛才提到,地震后會增加短期通脹壓力。就總體而言,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然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今年物價上漲壓力繼續存在。前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8.2%,是1996年以來的新高;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分別上漲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個和6.3個百分點,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
本次物價上漲具有深刻經濟背景,是全球經濟擴張和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外部通脹壓力傳導的結果;是國內資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低估壓力的釋放;是國內經濟一系列結構失衡等深層次矛盾的反映。
從未來趨勢看,影響物價上漲的部分深層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一是成本推動壓力仍然較大。國際初級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原油價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臺階。從國內環境看,未來成品油價格和電價上調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是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背景下,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將長期存在。而國際糧價的快速上漲,也強化了國內糧價上漲壓力。
三是貨幣信貸反彈壓力仍不容忽視。今年前4個月盡管貿易順差減少,但外匯儲備及相應的人民幣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動性輸入對基礎貨幣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國內信貸需求仍然旺盛。災后重建也會進一步增大信貸資金的需求。
保持總量政策穩定,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記者:對當前宏觀政策有什么具體建議?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未來一個時期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不可忽視,要高度關注震后中國經濟運行態勢,既要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各項工作,也要落實好宏觀調控舉措,防止物價全面上漲和投資增長過快。
第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同時,繼續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在前期采取的措施基礎上,下一步央行仍將加大對災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財政政策增加對三農、環境保護、中小企業、服務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作為總量調控工具的貨幣政策,當前仍要立足于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而為防止全面通脹提供一個偏緊的總需求約束環境,促進物價穩定。
第二,進一步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災后重建,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預計后續資金投入會進一步增加,財政政策的發揮可以考慮運用多種方式,如核銷部分受災企業的欠稅和呆壞賬、通過設立特別基金和發行專項債券增加災后重建的資金投入等。另外,考慮到災后重建可能影響正常的市場化回報,應對捐贈和援建企業實行相應的減稅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行政費用開支仍有相當的壓縮空間,應抓住災后重建的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優化。
第三,加快制定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抑制結構性物價上漲。從中長期看,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
第四,從擴大消費出發,應進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體系的建設力度,以增強國民經濟的協調增長能力。今年無論是雪災還是震災,都凸現了我國在公共醫療衛生、政策性保險等領域存在不足,未來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消費持續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