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數據:流動性仍整體過剩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為43.62萬億元,同比增長18.07%,增幅比上月末高1.13個百分點,而廣義貨幣供應量反彈意味著“流動性過剩”局面未改。
國金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5月份貨幣供給增速加快主要是因為貿易順差和熱錢的流入,抗震救災導致的信貸增速的上升也是貨幣供給增加的一個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12月中美1年期利差由負轉正之時,定期存款的定期儲蓄存款直線上升,近5個月來月均增加額超過3000億元。在目前實際利率為負的情況下,儲蓄存款的不降反升,說明新增儲蓄中可能并非全部來自中國居民。
國泰君安研究員姜超認為,流動性過剩與銀行資金短缺并不矛盾,原因是流動性過剩指的是銀行體系資金充裕,而目前央行通過高準備金率凍結了大量資金,使得流動性在分布上出現失衡:大型國有銀行資金相對充裕,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資金頭寸比較緊張,影響會更明顯。
在經濟活動減慢的情況下,銀行人民幣存款大幅增加,但貸款在宏觀調控的限制下增長有限,金融機構經營壓力明顯加大。1至5月外匯貸款高速增長,表明商業銀行在尋找提高經營收益的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股份制銀行作為房地產業融資的主體,屢次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已使其存貸比接近75%的監管水平,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的資金緊張很可能會影響到房地產業的資金鏈。
宏觀經濟將保持穩步前進態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5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名義的同比增速為21.6%,增速較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這表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增速不斷加快的趨勢終于得以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物價指數回落的影響。
CPI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逐步回落,顯示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應正在逐步顯現。為進一步控制流動性的過快增長,央行在公布PPI數據前大幅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使之達到了24年來的新高,凸顯了國家在控制通貨膨脹、控制流動性方面的決心,也表明我國的宏觀調控越來越注重“預調”。
地震后的重建將為相關行業帶來投資機會。中央財政今年將安排700億元建立災后恢復重建基金,明后年繼續做相應安排;中央國家機關今年的公用經費支出一律比預算減少5%,用于抗震救災。
這預示著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投資仍將繼續增長;在出口和貿易順差短期內難以發生趨勢性改變的背景下,可以預計,我國宏觀經濟仍將保持穩步前進的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