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金融泥潭的危機與教訓
cye.com.cn
時間:2008-10-11 21:14:46 來源:
作者: 我來說兩句 |
|
 |
|
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進行大規(guī)模的產業(yè)結構調整,把大量實體制造業(yè)轉移到拉美和東南亞,而把美國本土打造成貿易、航運和金融等服務業(yè)中心;同時,在里根及其后續(xù)繼任者的極力推動下,以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為目標的“華盛頓共識”在拉美和西方國家迅速推行。1999年,美國政府正式廢除1933年頒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務現(xiàn)代化法案”,從而徹底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yè)經營與分業(yè)監(jiān)管的局面,開辟了世界金融業(yè)混業(yè)經營的局面。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虛擬資本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上世紀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概念一度迅速轉化為Nasdaq網絡泡沫的推動力量,網絡概念股均被爆炒至上百甚至數百美元的離奇價格。2002年Nasdaq網絡泡沫破滅,正式宣告美國虛擬經濟進入了危機動蕩期。美國原本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實現(xiàn)生產力的飛躍,但由于美國本土缺少實體制造經濟,所以信息科學技術并沒有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而成了虛擬資本投機的工具。 網絡泡沫破滅以后,總計將近10萬億美元的資本從Nasdaq股票市場奪路而逃,同時“9·11”后美聯(lián)儲大幅降息至二戰(zhàn)以后最低水平1%,并維持這一利率長達1年之久,造成了超級低廉的信貸成本。逃離的網絡資本利用廉價信貸,在金融杠桿作用下不斷投機,隨即制造了房地產泡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也開始不斷泛濫,根據美國財政部對美國次貸擔保債務憑證(CDO)市場的統(tǒng)計:2005年CDO市場總值為1510億美元,2006年為3100億美元,2007年僅第一季度就達2000億美元。在此基礎上,華爾街的精英們甚至發(fā)明出了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新產品。金融衍生產品的極度膨脹導致美國金融服務業(yè)產值占到其GDP的近40%。以致面對次級貸引發(fā)的金融危機,連小布什總統(tǒng)都自嘲華爾街喝醉了,老是推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金融投資工具。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