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制造業到高科技先進制造業是全球產業結構變遷的兩大方向。現代服務業能為生產或最終消費提供中間投入,可以支撐制造業的循環架構,并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不僅能使“中國制造”向研發、設計、品牌銷售、售后服務等附加價值高的服務性業務的方向延伸,也必將對啟動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正面臨經濟周期性調整和結構性調整的中國經濟,要走出危機,需要新的產業動力引擎——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為制造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筆者以為,這一切換,將為破解中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失衡,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切換找到關鍵路徑。
今年以來中國工業經濟遭遇了普遍的經濟寒冬,企業利潤下滑、產能過剩問題積聚,工業經濟面臨風險不斷釋放的經濟下行壓力。然而服務業卻逆勢而上,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長三角16城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822億元,增速均值達到11.8%,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7.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2個百分點。可以說,作為新的產業引擎,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為抵御經濟危機,確保經濟持續平穩回升,強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增添發展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全球產業輪動的經驗表明,從制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制造業到高科技先進制造業是產業結構變遷的兩大方向。當前服務業在就業和GDP總值中的比重不斷加大,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的持續增長,大多被物化在數量不斷增加的、用于最終消費和貿易的商品和勞務中,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力支撐。
中國經濟當前處于周期回落和結構調整的壓力集聚期,全球性經濟滯漲的壓力和國內經濟轉型對經濟的影響,同時體現在經濟總量增長放慢和經濟結構出現調整兩個方面。從經濟周期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規律看,真正決定經濟周期的是新興技術、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特征等根本性因素。盡管中國經濟短期內要負重前行,但從長期看,此次全球危機則賦予中國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一次難得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