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成敗對于中國舉足輕重,但“低端制造”也成為這些年以來始終難以解開的困惑。30年間,我國的制造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78年至2006年,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增長約15%,高于全部工業與GDP的年均增幅。2007年,我國制造業的GDP增加值按美元計算達到13000億,在全球制造業中的比重從3%大幅提高到13.2%,占據了當今世界第二大制造業國家的位置。但客觀地講,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制造業貿易大國,但中國離制造業強國的地位還很遙遠。尤其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在國際貿易的制造業利益分配中面臨著嚴重的失衡。由于中國制造業經濟創造力較低、制造業整體附加值不高,因而仍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下游。
庫茲涅茨理論表明,產值最大化(經濟較快增長)是工業化發展特定時期的常態發展過程,但相比之下,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較低,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中國制造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
那么中國為何一直在“低端制造”區域間徘徊?事實上,根據產業鏈利潤的變化曲線,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其利潤必然會向研發、設計、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轉移,生產性服務業就會成為帶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特別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日益緊密,并呈現出互動發展的趨勢。現代服務業能為生產或最終消費提供中間投入,可以支撐制造業的循環架構,降低可變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并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優勢。
十七大報告中就已明確提出,構建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基礎的新型產業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即將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事實上,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滲透,信息化與Cye.com.cn工業化高度融合后的先進制造業,不但不是資源消耗大戶,而且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高技術產業提供上游支撐,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下游支撐,通過價值鏈的提升、微笑曲線的提升,就能形成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三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