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檔產品出口和內銷普遍增長兩成 【本報訊】(深圳報業集團駐廣州記者 張瑩 通訊員 梁艷芳)伴隨采購商和成交的持續增長,正在進行的106屆廣交會成為中國外貿企業的“盛宴”。今天是廣交會一期展覽的最后一天,眾多采購商簽下訂單或意向協議,作為經濟回暖風向標之一的高檔產品出口和內銷普遍增長兩成左右。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據此推斷,中國對外貿易正在呈現出一個好的前景。
變化 小單短單變大單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副主任、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黨委書記王志平告訴記者,本屆廣交會的訂單結構有了可喜變化——此前在金融風暴影響下,企業收到的多是小單、短單、急單,如今數額巨大的訂單開始增多。“雖然小、短、急的訂單還有不少,但是3000萬美元、7000萬美元的大訂單開始冒頭了。”王志平說,這出乎不少參展商的意料,許多企業表示形勢比想像中好,“去年很多客商只是走走看看,今年有更多人坐下來談生意。”
訂單“質量”上升,采購商的數量也在增多。據統計,截止到17日閉館,出口展區累計到會采購商76038人,比上屆同期增加13.7%;到會采購商居前五位的國家(地區)依次是中國香港、馬來西亞、伊朗、美國和中國臺灣。購買力最強的歐洲采購商數量上升最迅猛,比上屆同期多了約6成。
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表示,本屆廣交會上,在與國內外參展商和采購商的交談中,可以看到大家都表現出比較樂觀的期待,感覺到企業的信心已經回來。他說,據國內參展企業反映,國外采購商的需求量比今年4月召開的第105屆廣交會有較大程度的回升,從這些積極的跡象看,中國對外貿易正在呈現出一個好的前景,但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變化 各行業均感到“暖意”
不同行業均感到“暖意”:國內最大宗的出口產品——機電產品前兩日成交增長兩成,機電產品館的家電、工具等13個展區共成交28.6億美元,占同期總成交額32.7億美元的87.46%,比今年春交會同期增長17.8%,國際市場需求回暖趨勢明顯;家電企業反映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客戶增幅較大,一些大品牌甚至出現采購商排隊等待洽談的現象;五金、工具類企業發現歐美客戶回流不少;建材企業感覺人流量比上屆要大,新客戶更多,主要集中在亞洲、中東地區……
已在廣交會做了21年的廣州某公司總經理梁鴻彪說,他們的紅酒柜和雪茄柜最貴要1600美元一個,金融危機后,今年出口額從最高的2000萬美元下跌到不到1000萬美元,“本來以為明年出口還要下降40%以上,但在本屆廣交會上,成交情況讓我有了信心。明年公司銷量可能增長3%-5%。”梁鴻彪強調,前兩屆廣交會都沒有客商現場下定金,可是這一屆已收到10多萬美元的定金。
在進口展區和品牌展區,不少國內首次在廣交會上亮相的產品都走高端路線。從匈牙利回國發展衛浴事業的陳廣鴻表示,如今經濟開始回暖,能生產優質新產品的出口商更容易在內外銷市場實現雙贏。
變化 參展商不用“拼貨柜”
更讓人興奮的是,采購商每單的量和周期也都在變大變長,“讓人的的確確感受到整個貿易在回暖”。從事摩托車生產的參展商表示,此前,受到經濟海嘯的影響,采購商將采購量壓低,正常情況下要五六個貨柜的,當時要半個貨柜都不錯了,只能跟其他廠家的貨“拼柜”。不過今次,采購商一單要半個貨柜的已經減少了近兩成,要2到3個貨柜的增加了三成。在訂單周期上,以前普遍為一個月,現在兩個月甚至更長周期在增加。
變化 價格戰不再唱主角
主打DVD生產的深圳新太陽數碼有限公司負責人翁偉華介紹,今年在展覽上會拿到不少定單。一年前,公司在金融危機中出口額下降超過一半。原來,在前兩屆廣交會,許多老客戶關注點集中在“砍價”,“坐下來直接就是殺價,如果價格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他們就轉而和別的企業合作。”后來,這部分過分看重價格的客戶吃盡了質量低下的苦頭,這一次,主動重新回來找我們,坐下來談質量,談性能,談售后服務,最后才談價格。據介紹,該公司目前的生產已經回到去年上半年的水平,工廠高負荷運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