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地城市也加入了“爭搶”一線熟練工的行列。為了吸引當地外出的農民工回鄉就業,今年,江蘇淮安的本地企業明顯提高了工資待遇。而在江蘇另一個農民工輸出大市鹽城,本地企業的空缺崗位數量就有21000多個。
收入待遇和生活成本的對比賬,在明顯地影響著農民工“用腳投票”。
以蘇州為例,從2007年至今,一線操作工人的工資水平年遞增率約2%,這和當地消費水平的漲速很不相稱。 “相對而言,在員工福利待遇上做得比較好,管理比較人性化的企業,就容易招到人、留住人。”亢越說,“如果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跟沿海發達地區待遇相差不多,生活成本卻低不少,那何必還千里迢迢到外地就業?”
矛盾重重的“招工難”
不是所有工種都“招工難”,供需雙方各有難念的經
這一輪“招工難”,更多的是結構性短缺。
在廣州勞動力市場,江西小伙子王金濤挨家看廣告,臉上沒有絲毫緊張。“現在不是沒有工作,但我想看看有沒有工資更高、待遇和工作環境更好的企業。” 王金濤在紡織廠、家具廠都干過,讓他悠然自得的理由很簡單:“家家工廠都缺電工,有的是機會。”
來自湖南的姜華卻一點也樂觀不起來。她想找一個工資高點的工作,但招聘會上月薪2000元以上的“高薪工作”基本都歸屬于鉗工、焊工、電工等高級工,她3年來一直在內衣廠流水線上做一顆“螺絲釘”,一些手袋廠、皮革廠倒是也要人,但工資一律只開到1000元左右,工作時間長又累,她不想去。
東莞鴻圖服裝公司副總經理李奕也有難念的一本經。企業需要增加工人,但現在的訂單都是小單、碎單,而且加工費壓得很低,工資低了招不到人,工資提高一點,成本就吃不消,這兩個月他只能在這兩點之間“走平衡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農民工“千軍萬馬”南下的場景令他記憶猶新,廠門口掛個“招工”牌,600元的月工資招多少有多少。現在出口產品加工費沒增加多少,工人的工資早已翻番。
對此,姜華有自己的看法。現在20歲出頭的第二代農民工出來打工,大多數一為見世面,二為找發展機會,他們向往都市生活,但太臟太累的活他們不會干,工資太低也不會干,他們甚至在骨子里瞧不起父輩們所過的“打工仔”、“打工妹”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