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四十的曹小萍說,上世紀80年代末她來東莞打工,每月可掙200元以上,她最崇拜的姑媽是老家縣醫院很有名的醫生,當時一個月工資才120多元。現在打工雖說可以掙1000多元,但姑媽的退休金都1300多元,而他們在外打工醫療、養老等很多保障都不太好。她坦言,自己不希望現在讀高中的女兒再像她一樣出來打工。
“招工難”如何不再呈常態
用工制度、增長方式急需轉變,農民工保障應更完善
這幾年,伴隨著春節的結束,“招工難”必將如期而至,大有呈常態之勢。如何才能讓“招工難”不再?
工資待遇是大多數農民工最關心的問題,工資高、待遇好的企業自然容易招到工人,保障員工權益也日益成為決定中小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蘇州工業園區2008年員工流動工作報告》充分支持了這點。《報告》顯示,低學歷一線操作員工的流動比例較高,占離職總人數的85%,而企業中高級管理及Cye.com.cn技術人才隊伍相對穩定。出現這種情況主要與一線員工所處的工作環境、收入待遇及保障等有很大關系。外單位月收入略高50至100元,均有可能引起一些企業一線員工的集體跳槽。
但格蘭仕副總經理魚堯昌認為,農民工工資低的更深層原因在于我們目前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我們很多企業的出口產品沒有技術含量,附加值極低,企業只能賺到極少的加工費,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工人只能是低工資低福利,否則人家就將訂單下到越南等勞動力更廉價的新興市場。“如果我們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不改變,那大幅提高農民工工資和待遇只是一句空話。”
“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面對‘招工難’需有長遠的應對之策,比如,地方急需加大對中職教育的投入,并形成鼓勵技術工人成長的環境。”亢越說。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看得更為深遠。他認為,隨著勞動力供給結構的改變,以及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崛起,農民工打工地點呈多元化選擇趨勢必將越來越明顯。傳統的農民工打工地珠三角、長三角及京津等經濟發達區域,即便產業轉型,如果還延續老一套的用工制度,招工難問題也不會得到徹底解決。如果農民工在某地打工有完善的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保障,使農民工真正成為“城里人”穩定下來,他們就不會像候鳥一樣季節性遷徙。當不再東奔西走成為農民工常態后,“招工難”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