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擴內需 廣東推兩種模式
12月7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
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對此表示,大中城市為主轉為小城鎮的發展方向。這意味著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將更多地向小城鎮調配。
廣東的兩種城鎮化模式
“突破戶籍限制,關鍵在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表示。
實際上,城鎮戶籍是享受教育、醫療、廉租房等城鎮公共服務的前提。中央的舉措,將使農民工在城鄉之間的流動逐步穩定下來,為消費提供較大增長空間,并推動城鄉差距問題的解決和維護社會穩定。
但一旦戶籍制度放寬后,地方有限的資源投入能否支撐得起由此帶來的增加人口,成為一種疑慮。
對此,楊宜勇表示這個問題不大。按照中央的意思,勞動者非農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地方設定條件也就有比較大的自主權——“比如就業了多少年、繳納了多少年的稅、學歷門檻等等。”
楊繼而表示,戶籍限制肯定需要突破,而具體突破到何種程度,這主要取決于當地財政能力,“也就是量力而行。”
在其看來,在放寬戶籍制度這個改革本身,也可以為城市帶來效益,比如,“成都經驗來看,農村退出來的地,進行新的開發調整,也會增加稅收。因此也能支撐一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在當地就業、落戶所帶來的支出。”
按照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確定的任務看,中小城市是重點。而這樣的思路,在楊宜勇看來, 是可以就近轉移農業勞動力,降低城鎮化成本。
但以中小城市作為重點的城鎮化,意味著農戶將更多地向小城鎮聚集,顯然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而廣東可以提供一個思路。
彭澎表示,廣東可以分為兩條線:一個是珠三角模式——以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集中的中心鎮為主;一個是山區模式——重點圍繞著縣城,發展專業鎮。
在廣東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的思路中,珠三角一些鎮正在推行擴權強鎮的措施,享受縣一級資源,可以將資源調動起來;而山區的配套體制試行省直管縣。
以東莞為例,該市下面的一些鎮,經濟規模已經上百億,達到了內地大城市規模。今年6月份被確定為廣東擴權強縣的一個試點,目前,該市已經確定石龍、塘廈兩鎮為試點。本報從廣東省政府獲悉,明年將在珠三角地區推廣東莞經驗。
“關鍵是要賦予中小城市和鎮一級政府更多的權限,比如在廣東讓中心鎮享受副縣級管理權限,才能把資源往中心城鎮集中。”彭澎表示。
推動內地房地產市場
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成建三對本報表示,城鎮化水平提高一個百分點,將帶來1000多萬農民的進城;而一個農民進城,可以帶來50萬元的消費。
在多位采訪人士看來,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和要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在農村人口轉移過程,將帶來消費方式的轉變,從而產生龐大的房地產、家電、汽車、能源需求,為相關產業提供新的廣闊市場。
以房地產為例,深圳中原地產總經理李耀智對本報表示,明年保持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中央加快城鎮化這一重大舉措之下,由于農業人口進城對買房的需要,對房地產沒有得到很好發展的內地,將起到一個明顯的推動作用。
不過,中國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盡管農民工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農村人口的收入還相當低,如何才能擴大這一群體的消費需求?
在彭澎看來,提高消費能力的關鍵是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是讓居民都享有普遍的養老保險。目前的農民基本是靠土地終老,因此基本的養老保障才能使得農民從土地的依附中解放出來。”彭澎表示,在養老保險的基礎上,逐漸擴大到醫療保險、就業等保障上。
而在農轉非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土地流轉,可以形成股份制模式,對土地進行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讓這部分人群參股。“既可以從土地解放出來,也可以享受到土地的受益。而這個改革,則需要國家在政策上進行配套。”
今年8月份,廣州市分三步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擬在5年內實現“城鄉戶籍一元化”。
而在彭澎看來,這一改革的基礎,就在于該市在三年內給予230萬農民健全的養老保險。“有了這個東西,就解決了后顧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