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我國外貿出現72.4億美元的逆差,中止了自2004年5月開始連續70個月貿易順差的局面。
“中國從此將進入貿易逆差時代?”6年來首次月度逆差,讓這樣的疑問頗具關注度。但包括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內的人士均認為,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自然會形成貿易順差結構,“貿易逆差是經濟周期調整過程中的暫時現象,并非長期趨勢”。
6年首次月度逆差
進口猛增成主要原因
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出口1121.1億美元,同比增長24.3%;進口1193.5億美元,增長66%,中國外貿6年來首次出現月度逆差。
事實上,早在上個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均在公開場合透露了這一可能性。
“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態勢進一步鞏固,國內消費不斷擴大和持續升級,帶動進口快速增長,同時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明顯上升。”商務部第一時間進行解讀時,如此分析出現逆差的原因。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認為,大宗消費品進口快速增長也是出現貿易逆差的重要因素。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原油、鐵礦砂、銅和成品油共拉動進口增長15.3%,汽車等大宗消費品進口快速增長。
“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進口增長太快,”海關總署統計司統計分析處處長黃國華[0.25 -0.81%]說。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能華預計,我國二季度出口逐步回落至15%左右的適度增長區間,進口依然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速。不過,三季度后,隨著低基數效應逐步消失,進口增幅將逐步回落。
劉能華認為,出口增速低于進口增速將導致年內順差收窄,一些月份仍有可能出現逆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