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頭:省城一高校大二學生鄭若愚,今年20歲的他已經是十家店的老板了,自己單獨經營了5家店面,還是另外5家店面的股東。他的第一桶金是在浙江海邊擺地攤賺的近兩萬元錢。目前,鄭若愚的資產有近20萬元。(見本報9日A06版)
大學生創業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也爭議眾多,包括創業時機和創業方式,以及就業和創業的選擇問題,都有各種不同說法。也有大學生在這各式各樣的說法中迷失,就業有點困難,創業也不被看好,不知道該信誰的好,于是只有在迷茫中更迷茫。想法有千百個,也頂不上親身實踐一回,本報9日報道的鄭若愚同學就用行動證明了這個道理,一個才大二的學生已經擁有多家店面,不再靠父母的同時,還為自己準備好了下一步創業的啟動資金。
讀完鄭若愚的創業經歷,給我們不少啟示,除了心動莫如行動這種生活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低處入手、從身邊著手,鄭若愚同學目前的成功正是來自于這兩點。
鄭若愚的從低處入手,在于其啟動資金來自擺地攤這種相對低端的商業行為;而從身邊著手,則是他目前開展的業務、經營范圍和業務對象都是他最熟悉的校園,以及周邊學校的同學。這兩點創業經驗正是很多大學生創業者可以學習的。
很多成功者都建議大學生創業可以先從小商小販做起。“80后”的創業先鋒、北京康盛創想的總裁戴志康就用自己的創業經歷,告訴很多大學生別小看這種簡單的販賣,培養的其實是一種商業的感覺。而且擺地攤啊,販賣些東西也能更早地接觸社會。越早接觸社會就能更早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所以,從低處入手不失為大學生創業初期的一種不錯選擇,當然前提是不能耽誤和影響學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