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曾經回憶自己在創業初期,同樣面臨借不到銀行資金,也無政策扶持的窘境,最好的人才即使有錢聘請,也不愿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這些處境,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小企業所處的境地,似乎沒什么區別;但20年后,“鴻海系”縱貫整個IT代工產業鏈。
正如今天我們看到多如牛毛的小企業,都在抱怨大同小異的問題和艱難,但三五載之后會怎樣?或許三五年無法看出差距,但數十年之后,這些小公司又有多少可以成就大生意?小公司到大生意的中間,是什么在起作用?
至少,創業35年,郭臺銘勤勤懇懇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
2008年在鴻海系遇到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的挑戰之后,郭臺銘再次返身,從計劃退休的計劃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時的精力、以59歲的高齡站崗。
2009年鴻海半年報顯示,2009年上半年稅后凈利 284億新臺幣,超越臺積電260億新臺幣。
對于今年,他自信地估計,即使在不景氣的情況下,整個集團的營業額將在600億-650億美元之間。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不斷提醒記者,富士康還有新的夢想。“在E-commerce、云端、移動互聯網。每個都是富士康的強項,我們只是沒有品牌而已。”郭臺銘說。
下一步,每年李開復將在這三個領域孵化裂變出五個創業公司。可以想象,郭臺銘將在其中,同以往在電視機零件、模具、連接器、機殼等轉型躍遷中,找到下一個致勝點。
從小做起: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歲的郭臺銘和幾個朋友在臺灣建立一家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訂單。
鴻海成立不久,馬上遭遇經濟危機,原材料價格上漲,經營十分困難。合伙的朋友決定放棄,但是郭臺銘不肯,就借錢盤下了這家公司。
這就是富士康帝國的開始,郭臺銘的第一份生意主要從事電視機相關零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