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特殊群體。對他們來說,“村官”是一個職業,還是走向創業的基石?
2005年,成都市啟動“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計劃。2009年底,成都市在全面調研大學生“村官”發展動向的基礎上出臺文件,提倡大學生“村官”在崗創業,并將其作為引導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的長效機制之一。
在崗的大學生“村官”能否創業,怎么創業?幾個月來一直備受關注。
這種關注背后,更大的話題則是大學生“村官”“服役”期滿后的路徑選擇。他們能否扎根基層?能否走出一條不同于歷史的“上山下鄉”之路?
答案正在逐漸變得清晰。
2005年到2007年,成都一共招募大學生“村官”4222名,期滿后續簽1388人,中途離開1306人,期滿離開1628人。2008年后招募的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未滿,暫未統計。成都市人事局學生就業指導與市場管理處處長黃通貴介紹,“目前情況看,絕大多數大學生村官‘服役’期滿后,選擇了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很少一部分選擇創業。在崗創業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途徑,也是政府引導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一種探索。在成都市將二、三圈層的農業項目創業作為創業扶持重點的背景下,選擇在農村創業,不失為他們的一種出路。”
2009年底,成都市在崗大學生“村官”總數達到6670名,其中具有涉農專業背景的“村官”比例不到1%。目前,已有420多名大學生“村官”開始在崗創業。
創業一年拿了200元“分紅”
人物:李顏琰
“村官”合同: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新津縣新平鎮太平社區村主任助理
創業項目:打造綠色蔬菜基地
談起一年多來的創業過程,李顏琰感慨頗多。從分不清韭菜和麥苗,到侃侃而談如何栽種才能使小番茄有最佳口感,李顏琰和同學們打造的綠色蔬菜基地已從最初的4個大棚,發展到今天的10個大棚,今年計劃還要增加5個。產量也從最初的一季畝產1500—20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3000—400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