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于西華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的何維思在家里開辟了一個實驗室,專門做菌種的前期對比實驗。在育種上小有所成的他在生產過程中卻遇到了難題:原計劃去年10月投產第一批食用菌,準備過程中卻發現自己欠缺具體的操作技巧。在青白江區農發局的幫助下,他們去崇州一個食用菌廠實習了一周,突擊學習裝袋、燒鍋爐等操作細節。“這些看著簡單的過程,只有在實際動手的時候,才知道處處都有經驗。”
在何維思看來,當地農業大有可為。他們開發的靈芝等高端食用菌技術成熟后,準備進一步向周邊村民推廣。同時,他們還嘗試發展生態養殖。利用廢棄的菌袋作為種植青飼料的肥料,再以青飼料喂養野雞、野鴨。這些生態農產品瞄準的是酒店和高端農家樂的湯鍋原料。
“今后將會走品牌道路。通過農業認證,發展專有品牌,爭取打入超市。”何維思說。
期待大學生“村官”創業帶來雙贏
“這是個雙贏的局面。”黃通貴如此評價,“鼓勵大學生‘村官’在崗創業,不僅是對其自身道路發展提供助推力,更重要的是涉及農業發展的未來的長期考慮。”
在他看來,大學生“村官”在崗創業不僅為服務期滿開辟了“出口”,還有明顯的“帶動”效應。大學生“村官”創業一般不是單兵作戰,通常是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他們學歷層級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善于接受新技術,可以帶動農業向節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同時可以帶動周圍農戶思想觀念的更新,一起創業,或者租用農民的土地、雇傭農民到項目里工作,也為當地村民帶來好處。
但是,大學生“村官”創業絕不是一條坦途。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胡光偉認為,創業是高風險的活動,不僅要具備貨幣資本,還要具備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這兩個要素。“學校里學到的都是基本的東西,市場經濟到底怎么回事,都需要慢慢學習。”同時,大學生“村官”創業以農業項目為主,農業的產業特點對盈利也有一定影響。“農業項目投入大、周期長,不可能立竿見影。而且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飯,風險不低。這些在創業的時候應該明白,要有充分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