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3年,廈門市就有過一次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從7個區調整為6個區后,各區管轄面積、人口規模、經濟總量趨于均衡,完善了市、區行政管理體制,增強了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作用。
學者專家們認為,此次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市,是廈門發展中又一重大的歷史機遇,它將有利于廈門在更大空間和更高的平臺上發揮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
2009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原南匯區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新浦東雄踞東海之濱、杭州灣畔,內連揚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積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五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412萬,經濟總量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
行政區劃調整后的浦東新區,并不僅僅是面積、人口、生產總值上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國家戰略和整體功能的顯著提升。
新的浦東新區不僅擁有著陸家嘴、外高橋、金橋、張江四大傳統國家級開發區,同時又增加了洋山保稅港區、上海臨港新城等正在快速發展的新的國家重要產業集聚區,如虎添翼。從此,在中國海岸線的中點,萬里長江出海口的南側,由“陸家嘴—外高橋—洋山港”所構成的逾千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土地上,浦東開發開放、綜合配套改革、上海“兩個中心”建設等三大國家戰略聚焦,金融、航運、貿易、行政管理體制等多個領域的改革先行先試政策匯聚。
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19年間,浦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成為世界矚目的“東方明珠”,被譽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如今,“二次創業”的浦東,圍繞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戰略定位,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到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地區生產總值占上海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真正成為聯系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樞紐。
天津撤三區并為濱海新區 行政架構精簡高效
2009年11月,天津官方宣布,國務院正式批復濱海新區行政體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 2010年1月11日,天津濱海新區政府機構正式揭牌。
1994年,天津市決定10年基本建成濱海新區,2000年設立了濱海新區工委和管委會,并賦予組織編制規劃、確定產業布局等職責。原來的天津濱海新區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3個行政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區3個功能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近年功能區拓展為9個,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大”區套“小”區,“區”中有“區”,有人把這里稱為“三方四國”的“獨聯體”。
調整后的天津濱海新區,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00萬,包括塘沽、漢沽、大港三個城區和先進制造業產業區、臨空產業區、濱海高新區、臨港工業區、南港工業區、海港物流區、濱海旅游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心商務區九個功能區。城區管理機構主要行使社會管理職能,功能區管理機構主要行使經濟發展職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