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滯后性”下滑
據本刊記者了解,盡管大多數專家看好下半年經濟增長,仍有部分經濟學家擔憂經濟出現“滯后性”下滑。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滕泰說,中國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較小,但對我國可能出現的經濟下滑要有思想準備,我國明年個別季度GDP有“破八”的可能。余斌也認為,明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可能低于8%。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下半年及明年我國經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就是國際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哈繼銘說,由于歐盟有近70%的貿易在內部進行,歐債危機使得歐洲5國的進口需求下降,并直接導致德法的出口產能過剩。這將迫使它們在歐元區外尋找出口市場,美國市場將成為必爭之地。
這意味著,中國出口不僅面臨著歐洲市場的萎縮,還將面臨美國等市場的貿易價格戰。此外,美國提出了“出口倍增計劃”,預計在人民幣升值和貿易救濟等方面,會對我國持續施壓。今年3~4季度,歐債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將逐步顯現,并可能持續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
可能導致經濟“滯后性”下滑的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房地產價格大跌可能拖累經濟發展。唐建偉指出,房地產調控對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的影響有滯后效應。參考2007年的情況可以發現,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在調控后兩個季度才開始顯現。據此推斷,本輪房地產調控效應將會在第四季度之后開始體現,并在4個季度之后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形成較大壓力。
梁朋等專家認為,我國經濟下滑是在國際經濟因素影響還沒有完全顯現的時候發生的。在未來經濟轉型過程中,受歐債危機的蔓延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經濟能否盡快形成新的增長點,經濟效益是否足以彌補投資和出口的下滑,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建議目前不宜再出臺進一步的緊縮政策。
考驗宏觀調控藝術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經濟中存在的諸多“兩難”問題,使得宏觀調控的政策選擇空間縮小,調控難度加大,宜進一步提高調控的藝術,增強調控效果:
其一,調控政策的首要任務是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針對目前市場上“是否出臺二次刺激政策”的爭論,余斌說,在宏觀調控的作用下,我國上半年經濟已呈現“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行態勢。“即使未來由于不確定因素導致經濟在房地產等局部領域出現問題,也宜在穩定當前調控效果的基礎上穩步微調,不可輕易轉向,使調控效果功虧一簣。”
其二,鑒于存在多項宏觀政策目標的現實情況,需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策略。余斌認為,從當前情況看,國家三大宏觀政策目標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抑制資產泡沫兩項在年內基本上能夠得到較好的實現。今年中國經濟的總體增速在9.5%至10%之間,通脹也不太可能超過3%,因此,下半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和相關考量應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到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上。
其三,進行政策統籌,防止導致多重政策疊加下的“過猶不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認為,在宏觀政策上面,應該提倡統籌,而不是疊加。對矛盾和問題先分清主次,然后再區分政策工具中的主次關系,最后達到好的宏觀管理效果。尤其是在房地產調控、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管理以及勞動力成本的管理上,更應特別注意。
其四,更好地綜合運用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更多采取“柔性調控”。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中國宏觀調控手段的行政性色彩濃厚。如信貸增長主要靠額度控制,項目投資主要靠審批控制。利率、匯率等市場經濟國家最常用、最靈活、適于微調的宏觀調控工具卻用得很少。行政手段見效快,立竿見影,但也容易出現顧此失彼、后遺癥較多、經濟大起大落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