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為龍頭企業(yè)的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銷售公司總經理肖友元的最大壓力,還是來自于歐債危機。
他指出,雖然一季度整體出口金額有10%~15%的增長,全年銷售也能達到10%以上的增長(過去兩年是50%左右)。但是整體的空調行業(yè)在2012年卻將迎來下滑。
“幅度不能說大跳水,但是我個人估計也有10%左右,不是非常樂觀。”他說,“歐債危機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第一季度,僅格力就有20%~30%的下滑,對歐洲市場出口增幅已經降到5%~8%,比往年同期下降了3~4個百分點。”
對于外需市場不振,這兩家企業(yè)都找到了自己的應對之策。
楊小川指出,在面對國內成本上升的壓力之后,與去年相比,產品的平均價格都有30%~50%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放棄過去對于每個市場的份額的過度追求,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能帶來更多利潤的高端市場。
“亞洲市場份額雖然還維持在過去的45%的份額,但是客戶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對于產品品質要求高了,比如我們重點關注了亞洲區(qū)域內生產蘋果手機殼需要聚碳酸酯的工廠,都需要我們的產品。”他說,“因為如果利潤過低,我們無法滿足工人工資增幅,以及對環(huán)保設備的更多投入。”
而格力電器則調整了整個海外市場布局,預計今年美國市場出口數(shù)量將增長80%~90%。而對東南亞國家出口數(shù)量則可以增加20%~30%,以抵消其他市場的不利影響。
盡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有所回落,但從歷史經驗看,第一季度往往是外貿全年增幅水平較低的時候。據商務部外貿司司長王受文表示,通常情況下,每年第二季度是我國外貿接單的高峰期,出貨高峰則出現(xiàn)在第三季度。包括他在內的多位業(yè)內人士都對我國實現(xiàn)全年10%的外貿進出口增長目標表示樂觀。
經濟減速擔憂
事實上,與出口或者凈出口對于中國經濟影響同樣重要的是,從去年開始,外界一直在密切關注中國貿易數(shù)據中的進口狀況,以判斷中國經濟是否進一步減速,甚至內需萎縮。
伴隨著這種擔憂,今年前幾個月的進口大幅低于預期都曾經被一些經濟學家判斷為中國經濟內需萎縮的前兆。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qū)經濟研究總監(jiān)劉利剛就指出,中國的進口開始更加與內需相關,從普通貿易進口以及加工貿易進口的比例來看,從2007年以來,普通貿易已經大幅超越加工貿易進口,這表明中國的進口開始轉向內需的增長,這也與中國逐步開展的經濟結構轉型高度相關,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xù),中國的進口增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并高于出口增速。這也將導致整體的貿易順差出現(xiàn)下降。
美銀美林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則認為,真實的情況并沒有外界猜測的那么糟。他對本報記者指出,從數(shù)據上看,一些低附加值加工貿易進口已經在走弱,從1~2月同比2.4%下降到-0.7%。其次,諸如鐵礦石這樣的大宗商品價格通脹在減弱;此外,由于油價的上漲,原油進口量的增速也在放緩。
高盛宏觀經濟學家宋宇則進一步指出,前一日公布的CPI數(shù)據高于市場預期,從長遠來看甚至有政策寬松的可能性。“雖然我們相信,對于中國決策者來說,相對于可能的通脹壓力,經濟增速放緩是更為重要的考量,因為與1~2月比,通脹依然還在下行區(qū)間。”
他認為,即使要放松,也是未來幾個月才執(zhí)行得了。
劉利剛也認為,由于近期央票以及正回購到期量較大,同時中國商業(yè)銀行在3月份吸納了大量存款,央行可能推遲存準率下調至5月或者6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chuàng)業(y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