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清明。這一天的黃歷這樣寫道:宜祭祀、作灶、掘井,忌嫁娶、安葬。對于故鄉不在上海的人來說,要么回家掃墓,要么親朋聚會。張君邀請高中同學聚會,為另一個高中同學陳君送行。
陳君即將離開上海,移民加拿大卡爾加里市。卡爾加里是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因為石油而繁榮,是加拿大的能源之都。陳君申請的是技術移民,他本科讀的 是暖通專業,而卡爾加里市是一個能源城市,需要這樣的專業人士。陳君說他要去那里做一個工程師,順便開一家中餐館,那里有一個“中國城”,有2000多個 中國人。
其實,雖然他讀的是暖通專業,但做技術方面的工作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畢業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建集團武漢分公司,一家規模龐大的央企。他是被作 為干部儲備人才招進去的,然而他在那里呆了不到半年,就選擇離開了。上司很器重他,但800塊錢的月薪入不敷出,央企文化也讓他感到頗為壓抑。他選擇去西 門子電器做銷售,他很聰明,又能說會道,很快就站穩了腳跟,但有更大的雄心,于是在那里呆了不到一年就離開了。
2000年,陳君來到上海創業,創業領域是當時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那時候,第一波互聯網浪潮還在風起云涌,絲毫看不到泡沫破滅的跡象。當時有一個笑 話,就是每一個樹上都有一個風險投資商,他隨時準備跳下來,給那些從事互聯網的人投錢。陳君當時年少氣盛,又趕上了那么熱火朝天的景象,自然感覺極好,我 還記得當時我去西郊他創業的辦公室,他坐在老板椅的背后,信心滿滿地說:“我要做一家偉大的公司。”他告訴我他的夢想:“總有一天,我要像張瑞敏一樣,去 哈佛商學院講他的成功案例,當然去哈佛讀個MBA也行。
然而,這種好日子沒有持續多久,互聯網浪潮破滅了,他被迫關閉了自己的互聯網公司。他是他最痛苦的一段歲月,不僅前期投入血本無歸,還欠了一大筆 錢。不得已,他選擇去一家印刷公司打工,印刷公司的老總是他同鄉,也很照顧他,他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在這個行業立穩了腳跟。歲月開始慢慢撫平他創業的傷 痛,他不再熱衷于之前的宏大敘事,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活。他結了婚,娶的也是一個高中同學,然后兒子出生了,他很喜歡自己的兒子。他開始喜歡打牌,經常一整 夜地打麻將,夜不歸宿,為此還鬧出了一些家庭糾紛。
然而,他的創業夢想還沒有破滅。幾年之后,他又開了一家銷售中央空調的工程公司,真正涉足他的本科專業,開始做起分包工程。因為要經常和各種工程承 包商打交道,他開始應酬于各種飯局,整天琢磨著怎么樣和大老板搞好關系,分得一杯羹。然而,他坦言那個工程公司雖然很辛苦,卻一直沒有賺到什么錢。創業之 余他開始炒房,當時上海的房價剛剛開始啟動,他前前后后買了三套房子,賺了不少錢,家也從莘莊搬到了徐家匯。他還跟投了一個PE項目,幾年之后他的資本翻 了好幾番。他成了高中同學中最有錢的人之一,大家都覺得他很有本事。
隨著互聯網熱潮的回來,他似乎還沒有忘記十年前的那個創業夢想。他想做一個類似于阿里巴巴的B2B的電子商務網站,他曾經多次和我討論B2B行業的 商業模式。可是我覺得那個項目實在不靠譜,和他分析了一遍又一遍為什么不行,每次都把他的項目批得一無是處。他依然熱情高漲,到后來我都不忍心再打擊他的 夢想。到后來,他還是執意啟動了這個項目,但啟動不久就虧了幾十萬元,已經學會及時止損的陳君很快又選擇了撤出。想想這更像是付了一筆學費,完成一個對當 年夢想的紀念。
陳君折騰了十幾年,他終于變成了一個有錢人,但他卻不是很幸福,對自己的評價也不高:只是一個沒有什么地位的“小老板”,一個連養老保險都沒有“游 民”,一個什么賺錢就做什么的投機主義者。他曾經豪情萬丈,想要做出一份偉大的事業出來,他在上面花費了整個青春,但沒有一個事業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反而是他無心插柳去炒房和做PE,沒花什么心思,也沒搞什么關系,就是投了一點錢進去,結果卻比創業賺得多得多。
陳君還曾經是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同學聚會的時候,他喜歡分析國家大事和國際形勢。他常常把“實業報國”這個詞掛在嘴邊,甚至有些民族主義的 情緒,比如有點小小的“仇日”。這是很多70年代出生的人的共同點,因為從小接受的政治教育,他們總覺得自己應該胸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 而樂。”從小,他們被告之未來要成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長大之后,這個國家已經發上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夢想早已遠去。
在折騰了十幾年之后,陳君選擇了移民。與此同時,“移民”正在成為這個國家的流行語,大量的民營企業家和中產階層開始選擇離開這個國家。陳君曾經為 這個決定糾結了很久,整夜不寐,他深知:如果他選擇了去加拿大,他就要放棄他的事業了。他心有不甘,但他創立的公司一直沒有多大的起色,他厭倦了整天去搞 關系、跑飯局的日子。在糾結了半年之后,他關掉了自己的公司,終于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去“新大陸”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愛國主義”依然困擾著他,他不自覺地為自己的選擇辯解:他依然愛這個國家,只不過這個國家已經讓他看不太懂了。他不再執著于以前的宏大敘事,而開 始專心經營自己的家庭。他選擇移民也只有兩個理由:一是希望能給自己的兒子一個正常的教育,不用像他那樣去讀那么多年的思想政治課,變成一個不知所謂的 “愛國憤青”。二是因為他創業時沒有繳納養老保險,希望未來在國外能夠有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老而無憂。就這樣,一個“愛國主義者”選擇離開自己的國 家,沒有一點成功的感覺,有的只是無奈。
我聽著他的故事,想到了他這些年的奮斗和掙扎,隱隱有些傷感。這不只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這一代人的命運。在我周圍的創業者中,類似的故事屢見不 鮮:他們曾經想要做點事情,不僅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也為這個社會做一點貢獻,然而他們的創業故事總是悲催收場,不得已去做點投機生意,反而賺得盆滿缽 滿。他們想做一個創造價值的企業家,結果變成了一個投機的生意人,雖然賺到了許多錢,但并不覺得有多幸福。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愛這個國家,而且真的付出了 自己的滿腔熱血,到后來卻發現這個國家不愛他,連基本的社會保障都沒有,于是不得不遠走他鄉。
一次為了告別的聚會。一首創業青春的挽歌。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