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某省一位領導在當地一所大學作報告時,就大學生提出的“如何看待大學生自主創業”問題,作這樣的回答:“去年,我省24萬大學畢業生中,自主創業的只有56人,這個比例很校這顯示了現代教育的一些不足,說明我省高校教育在培養人才的質量上還需努力。你們中間應該有更多的人自己當老板。”
56:24萬,從表面看,只占萬分之二點三,這個比例確實很低。據此,我們固然可以去批評高校教育的不足,因為從高校教育的現狀看,畢竟沒有達到十全十美的程度,畢竟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需要探索。但是,如果我們把視線投向現實之中,就會發現這個“高校教育的不足”乃不足以成為“大學生老板”太少的主要原因。
你想呀,當一個大學生完成學業、走出校門之際,手里除了學歷、學位證書外,幾乎就沒有什么了,尤其在財力上更是“一無所有”。以此同時,他們完全是以獨立的姿態——不僅僅是獨立的人格,還包括經濟上完全擺脫父母供給的獨立,走向社會、考量社會并開始設計自己的事業走向。
然而,自主創業畢竟不是擺蔥姜攤、開大餅店,它首先要有經濟實力的支撐。但是,“兩手空空”的他們不愿意為自主創業繼續向父母伸手,即便家庭經濟條件許可,他們也不愿意做一個沒有出息的“現成老板”。何況,不少家庭為培養兒女已經傾其所有,甚至欠下一屁股的債,做兒女的怎么忍心把創業的經濟重負推給父母呢?
當然,自主創業還得有經營技巧和經驗的支撐。經營是一門“知”與“行”的大學問,而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有的只是書本知識,缺少的恰恰是實際經驗。他們對自主創業持謹慎態度,“風險意識”使他們拒絕盲目。他們知道,在未學會游泳之前,盲目地往水中跳意味著什么。
廣東省高等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與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的《2005年大學生擇業狀況及心態調查報告》顯示:在回答“面對今年就業形勢打算怎么辦”時,有選擇自己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占2.6%;在回答“大學生創業缺乏的因素”時,首尋經濟基幢的占62.6%,首尋實踐經驗”的占25%。正由于此,八成大學生認同“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三部曲”。先解決安身立命問題,摸爬滾打幾年,待經濟實力與實際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后,再去自主創業,去當老板。可見,當代大學生在就業與創業問題上的思考,比較成熟、理性。
我要說的是,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今天,我們可以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并由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但是,我們不必苛求他們,不要說有多大的比例“大學生老板”才是好的,也不必過多地把低比例的自主創業現象歸咎于教育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