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萬!———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歷史最高峰。
當畢業生還在為一份工作而四處奔波時,一些剛畢業甚至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卻迅速完成了從學生到“老板”的角色轉換。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三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有的已經創業有成,有的經歷了創業失敗,還有的剛剛起步……從他們身上我們或許會得到一些啟發。沒人給你“飯碗”時,你不妨制造一個。
一位在讀研究生的創業之路
程詩鴻,福建師大2005屆畢業生,曾是文學院學生會主席,北京大學06級法學碩士,福州京浪教育培訓學校校長兼京浪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剛聽到這一連串的頭銜,不禁讓人打了個問號,在福州高校大學生里,真的有自主創業成功的例子嗎?
他在自己的創業領域已經打拼了5年,他創辦的培訓學校在高校里也已頗有名氣。程詩鴻的創業動力最初來自家境的窘迫。他考取大學后,家里無法負擔他的學費和生活費,他猛然意識到要開始掙錢養活自己了。
他的職業生涯應該從大一暑假開始,當時一位想為孩子招家庭教師的雇主面試了8位大學生都不滿意,他決定啃啃這塊硬骨頭。那一次面試整整用了三個小時,他先和家長聊孩子的特點,再有針對性地提出幾套教學輔導方案,最終得到了這份比普通家教收入高出一倍報酬的暑期工作。在一個半月里,他凈賺8000元,解決了大二的學費和生活費問題。
這一次經歷讓程詩鴻給自己定了一個方向,要賺“有錢人的錢”;當然,你也要具備讓雇主覺得“物有所值”的實力。程詩鴻說,他不僅教孩子知識,還教學習方法,例如如何培養寫作的習慣、怎么掌握數學的解題思路等,更關鍵的是用自己的思想理念、奮斗經歷去影響孩子。詩鴻的教學方式非常見效,不少以前不愛學習的孩子,經他輔導后比以前更努力了,還有一位閩侯的女孩,原來成績中等,經他輔導后考入廈門大學。
程詩鴻大二下學期,用1900元租下了一間10平方米的房間,正式開始涉足教育培訓行業。當時報關員培訓特火,他就采用聯合辦學的方式招收報關員培訓,第一期就招了200人。在程詩鴻看來,面向教育的培訓是自己掙錢創業的大方向,到大三的時候他已經成為了自主創業的“校園首富”。從最初的兩三個人10平方米辦公室,到如今在福州、廈門、泉州三地設立分校、擁有六十多名員工,程詩鴻的計劃并不止于此,他還利用在北大深造讀研的資源,計劃將他的教育培訓學校拓展到全國各地。
“學有用的東西”是程詩鴻給自己大學學習定的目標,他說自己是社會型人才,絕不為了學習而學習,關鍵是要學到自己想學、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他從大一就開始自學法律專業,因為那個時候,他就給自己規劃了職業生涯,在創業的同時,跨學科報考北京大學法律碩士。
程詩鴻說,畢業前有一位老板愿意投資50萬元辦培訓學校請他當校長,程詩鴻卻不為所動,他想自己搞出一片產業來。
【經驗談】 創業要早做準備 大學生創業有機遇也有危機,程詩鴻認為,創業要早,創業的過程是上班族無法學到的,一樣要有如此的經歷,還不如早跌倒早爬起。“打算創業的畢業生們,熱情是基礎,其次要有積累,包括工作和學習兩方面,然后要具備超強的承受能力,心理素質一定要好……”程詩鴻說,大學生初涉商圈,最好從小做起,找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行業做,找準切入點,這樣才更容易成功。
創業,因為不安于現狀
“在公司當員工,我也可以拿到不錯的薪水,但我不愿意一輩子只是在電腦前寫程序。不安于現狀讓我走上了創業的道路。”Micle(化名)的話道出很多大學生創業的初衷。
Micle是福建師大2004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畢業后他到一家公司實習了半年,剛剛轉為正式員工不久,他就辭職了,和兩個伙伴的創業是從一間簡陋的辦公室開始的。第一個月他們掙了900元,一人300元。“那時剛好快過年了,拿著這么少的錢都覺得沒臉回家。”不過Micle他們堅持了下來。2005年公司的業績開始往上走,一個月可以做到20多萬元的業績。
2005年底為了擴大業務,公司決定研發新項目。對于新項目,公司管理層出現了思路上的分歧。公司內部的人際關系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各部門的競爭使一些員工組成各種小團體。員工內部的勾心斗角和糾紛最終導致幾名骨干的離職。2006年初,公司又引進一位新股東。不久新老股東就發生了股權糾紛,這就使公司上下更加人心惶惶,員工開始紛紛辭職。2006年6月,公司宣布轉讓。
說起這段經歷,現已擔任某信息技術公司副總經理的Micle認為,“公司轉讓的原因是我們太年輕,太缺乏經驗。”團隊成員都是學電子信息工程的,在此之前他們對企業的經營和管理“一無所知”。 【經驗談】 光有熱情遠遠不夠 創業初期幾個年輕人憑著激情和吃苦的精神不斷擴大業務,但當公司達到一定規模時,他們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欠缺也就開始暴露出來了。“我們是學工科的,營銷知識的不足使公司成了單純的銷售公司,業務無法拓展。”如何協調員工內部關系,如何引進股東,這些問題對Micle他們來說是陌生的。“其實我們很早就發現員工內部的矛盾了,但當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問題出現以后,公司也沒有應急方案,導致轉讓也是必然的。” Micle給想要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提出了幾點建議:“最重要的是要找準適合的項目。剛畢業的大學生資金、經驗不足,因此最好選擇那種不需要太多資金,便于管理的項目入手。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定太遠大的目標,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更重要。此外,可以請一些對行業、創業了解深刻的前輩來指導,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創業,我們在路上
2007年1月,剛從福建農林大學畢業不久的王威廉和他的創業伙伴正式注冊了他們的高校傳媒公司。現在的他們正朝著打造高校傳媒品牌的目標不斷努力。
公司在剛開始籌劃的時候,得到了上海投資商200萬元的資金支持。幾個剛跨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如何贏得投資商的如此關注?“他看中的是我們的潛力。”王威廉說,“我們的創業項目本身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這是投資商比較看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潛力巨大的創業團隊。”
王威廉他們的創業團隊現在有三四名骨干成員。王威廉本身就一直在從事網絡方面的一線工作。另一個成員原來是校學生會主席,有良好的人脈。其他兩位成員也在雜志編輯、校園銷售方面有很好的才華。“一個優秀的創業團隊在創業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創業初期的不少問題是王威廉他們之前沒有想到的。“比如拉廣告,以前在學校的外聯也做過,但一個公司的廣告絕不像辦一場校內的晚會那么容易,現在要拉的廣告量更大,我們現在做的DM雜志是免費籌辦的,福州的消費資訊市場有限,商家并不看好,而我們前期成本都要靠廣告,拉不到廣告的話,壓力就很大。”
團隊成員的分工也讓王威廉他們一度很頭疼。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大家只是覺得有共同的志向就聚到一起,因此成員分工和組織性很不明確。后來他們也意識到需要把這種分工明朗化,團隊成員在公司中擔任什么職務,扮演什么角色需要明確。團隊成員在分工的問題上一度出現分歧,甚至幾乎影響了團結和凝聚力。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不斷的碰撞磨合,團隊成員終于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角色。 【經驗談】 學會做人,創業的第一課 在王威廉的創業過程中,良好的人脈起了很大的作用。“商家做買賣,就是把商品從一個人手上賣給另一個人。兩邊都需要與人打交道。因此,學會做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創業很有幫助。”王威廉大一大二就開始做兼職工作,到了大三,他已經自己出來做網站,進行網上虛擬物品買賣了。
公司剛成立不久,如何取得高校有關部門的信任,并最終達成合作?“除了人脈,我們的誠意是說服他們的關鍵。”學會做一個腳踏實地、誠心誠意的人,這是王威廉他們創業的“必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