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當“花農”,鮮花種進千萬家——一個城里大學生跳進農門創業的故事(下) 美麗的花卉種進國務院
在公司其他部門的支持下,曹嶸主持的多項研究,不僅使公司培育的各種花卉苗木的質量,在同行中有口皆碑;也使公司的發展如虎添翼。短短幾年時間里,曹嶸所帶領的團隊先后完成的《東方百合種球的國產化繁育開發研究》、《優新園林地被植物的篩選及高效工廠化育苗》、《新鐵炮百合播種育苗的環境控制》等多個科研項目已經通過省市級技術鑒定;主持執行的《金邊瑞香的繁育開發》、《省級生態環境專項資金項目》、《省級花卉種子種苗工程》等多個省市級項目均取得了很大成效。
他們參與編制的嘉善縣《百合生產標準》和《地被植物生產企業生產標準》等技術文本已被參照實施,培育的新鐵炮百合種苗和東方百合種球,不僅滿足了本地花卉種植戶的需求,推動擴種面積200多畝,還供應給杭州地區、山東日照、江蘇蘇州等地的專業種植戶。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已為3萬多農戶提供種子種苗1000多萬株(粒),收購農戶花卉1500萬株,直接推動了本地花卉產業的提升。
“在我們這個行業,一般都是先要貨后款的,但是我們碧云花園一直堅持著先付款再發貨,因為我們的花卉品質好,從來就不愁銷路!辈軒V自豪地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公司的花卉產品已經占據嘉善縣花卉市場80%的份額,種進了千萬家,周邊不少地區百姓家里種的花都來自他們基地;2005年,他們培育的鳳梨等品種的花卉,在全國花卉生產企業中脫穎而出,種進了中南海,成為國家級會議重要的裝飾花卉。
現在,碧云花園已經發展成為擁有2000多畝基地、160多名員工,年銷售花卉超過1600萬的當地著名花卉生產公司。作為分管技術的公司副總經理,曹嶸帶領著一支由10名大學生組成的科研團隊,不斷開發著新的花卉品種,并努力使研究成果轉化為花卉培育的實際效果,當地最新最好的花卉品種,往往都是從碧云花園里栽培開發成功,然后走向市場的。目前公司主要生產的鮮切花不僅滿足了本地的需要,上海、江蘇等地也經常有客商慕名前來,碧云花園生產的花卉不僅種進了當地百姓家,還種到了全國各地。由于碧云花園近年來的不斷發展,該公司主要花卉基地所在地的大云鎮也成為了全國著名的鮮切花的基地。
大學生“花農”成為科技專家
作為公司負責技術的副總,曹嶸以及其所在的公司對于向周遍的花農免費傳授相關技術,向來是十分慷慨的。根據周邊花農的種植實際,曹嶸帶領他的花卉研究所成員有針對性地為當地的一些花卉生產專業戶開辦專業技術培訓班。有專家前來傳授新栽培技術時,他也總是邀請周邊 一起參加。曹嶸自己也經常到農戶家里,把自己的實踐經驗與農戶分享,幫助農戶解決花卉生產上的技術問題,并及時為他們提供產業信息。
目前,在曹嶸的積極建議和帶領下,碧云花園新的生產示范區和多媒體教育設施齊全的花卉技術培訓學校已開始興建,更多地被植物新品種正在被開發出來,當地農民將得到更多價廉物美的優質種子種苗,從而推動大云和嘉善花卉產業的發展。碧云花園也先后成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科普示范基地”、“浙江省綠色花卉果蔬基地”、“浙江省農業科技型企業”和“浙江省農業龍頭企業”,對周邊農戶起到了很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曹嶸本人也多次被授予浙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目前曹嶸正和公司的其他同事一起,努力建設包括牡丹、梅花、桂花、杜鵑、茶花、月季、菊花、水仙、蘭花和荷花在內的 “十大名花園”。原生地最南的是福建漳州的水仙,最北的是牡丹,在嘉善這種江南水鄉的環境里,要讓這10種植物都生長良好非常困難,比如牡丹,喜旱怕澇,如何在嘉善這個年降雨量高達1800至2000毫米的地區生長良好,是碧云花園要研究的課題。
說今后的發展,曹嶸說,他們準備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杜鵑等一系列,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推出:“花卉行業和其他餓一樣,只有張物技術,不斷培育出新的、高品質的花卉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而將我們的花卉推向全世界將是我的下一個目標。我們希望通過幾年努力,進一步開發出的新產品,并走進上海世博會,讓世界級大會,因為有了我們開發的花卉而更加喜慶。”
“到農村創業”平臺廣闊
在服務地方的過程中,曹嶸還義務擔任了嘉善縣第二實驗小學的課外輔導員等職務,向年輕一代介紹花卉知識,同時積極鼓勵大學生到村去工作曹嶸說,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畢業后從事這一行,是十分明智的選擇:“以前在很多人的觀念里,會認為大學畢業后,一直呆在個小山村里做花農沒有出息;我卻覺得我們是大地的美容師,我們的工作美化家庭、美化城市、美化大地,正是由于我們這些花農的存在,這個世界才變得更加美麗。”
由于公司的發展,這幾年他經常代表公司,回到母校以及其他高校招聘優秀畢業生,他發現現在畢業生就業越來越理性了,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能夠很好地我自己定位,愿意到基層去工作。碧云花園在浙江林學院舉行招聘會時,不少該校的畢業生看到自己的師兄用了這么幾年時間就取得這么大的成就,紛紛向他取經,愿意到碧云花園創業。
現在,曹嶸帶領的科技開發團隊中,就有10多名大學生,其中不少也是個浙江林學院畢業生。這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曹嶸的指導下,為了培育出更加美麗的鮮花,為當地花農提供更優良的花苗,為了自己的理想共同努力著。曹嶸說,他的父母是老一輩知識青年,在農村干了8年。他從小雖然生長在城市,但深受雙親知青情結影響,樂意投身農業,一直這樣干下去,當好“橋梁”,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為當地的花農獻計助力。
“以前有的有的大學生考大學,就是為了跳出農門,到城市里去工作。但現在一些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已經大大改變,不少在城市里長大的大學生,也主動的愿意到農村去、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華的廣闊舞臺。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深入,相比較留在城市的畢業生來說,主動到農村創業、去發展的畢業生,他們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他們獲得的平臺也更加廣闊。”在得知曹嶸畢業后做“花農”,并且取得一定成績后,浙江林學院黨委書記陳敬佑感慨萬分。
他表示,隨著國家對新農農村建設越來越關注,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也將會越來越大,在大學生在城里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下,到農村、到基層去就業將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大學生自己的選擇。隨著高校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都樂于到農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開拓自己的事業,在農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