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時學的是旅游管理專業,但他卻自學大棚蔬菜種植;去年畢業時有兩家單位看中了他,給他開出不菲的月薪,但他最后選擇回到興安老家做“新型農民”。雖然興安縣湘漓鎮沿河村委上孚村李仁的選擇,讓很多人無法理解,但他卻坦然地對記者說:“這只是每個人選擇的創業方式不同,我的事業就在家鄉的這片土地上。”
9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上孚村采訪,在進村公路上就看到一排綿延數百米的蔬菜棚架。曾多次給予過李仁關心的湘漓鎮黨委侯委員告訴記者,這就是李仁“新型農民夢”起飛的地方。而拿著噴藥機正在一片西紅柿地里穿梭噴藥的青年,就是李仁。記者發現,才大學畢業一年的李仁,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個子瘦瘦小小,身穿一件黃色的紗衣,褲腿上沾滿泥水,腳上趿著一雙拖鞋,皮膚已被太陽“涂”成了古銅色,雙手被菜汁和農藥染得黑黑的。
“第一次種菜,沒有經驗,這幾畝西紅柿看來是失敗了。”李仁有些靦腆地對記者說,雖然他在大學校園時就開始自學種養知識了,但實踐起來還是力不從心,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李仁介紹說,2002年9月,他以優秀成績考取廣西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時,也曾想過像他父母所期望的那樣,畢業后找一份好工作,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但上大二時,他的想法發生了變化,對種養專業發生了強烈興趣,夢想回到村里當一名“新型農民”。于是,他不但自己到圖書館自學種養知識,還經常到生物系課堂當“客串學生”。
2006年上半年,李仁參加過幾場招聘會,并被長沙兩家單位看中,給他開出不菲的月薪。但李仁卻作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舉動:這年7月,他卷起鋪蓋來到河北石家莊的一個同學家住了下來,在那里學習大規模的大棚蔬菜種植。今年過完春節,李仁學成歸來,租下村里17畝連片的稻田,并東挪西借來7萬多元錢,開始在田地里鼓搗他的“大棚蔬菜”。
“那么多年書白讀了,與其這樣還不如早回家種田”、“真沒出息啊……”村民們這樣的議論不少,正在蔬菜棚里采摘絲瓜的李仁母親告訴記者,當時他們做父母的也想不通,自己種了一輩子田,兒子好不容易跳出農門,想不到又回來做農民。但看到他那么勤奮吃苦,她心疼兒子,也跟著下田幫忙,并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教他種菜。那時,一家三口幾乎每天都要在田地勞作10多個小時。
經過3個月的努力,初夏季節,李仁終于在地里種出了第一批蔬菜——黃瓜,且正趕上一個好價錢,每公斤黃瓜的批發價達到2.4~3.6元。那段時間,村民們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李仁開著拖拉機,將一筐筐鮮嫩的蔬菜拉到市場上。李仁說,僅賣黃瓜的收入就達到2000多元。隨著第二批、第三批蔬菜上市,李仁投入的7萬元種菜本錢很快就回來了。
小嘗種菜成果的李仁,這時又嘗到了愛情的甜蜜。曾為高中同學又同在一所大學讀英語專業的女友,以前對他回家種菜的行為很不理解,因此一直賭氣不理他,但在蔬菜收獲的季節又主動回到他的身邊,幫他管理蔬菜大棚,還跟他一起拉蔬菜到市場上去賣。
李仁告訴記者,今年可以說是他的試驗年,主要為以后大規模種植探路。幸運的是,今年蔬菜行情好,價格高,很快收回了成本。明年他決定再貸款幾萬元,把種植規模擴大到30畝,爭取純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現在村里人都在看他的試驗,他只有成功后才能得到村里的肯定,才能實現自己的“新型農民夢”:那就是帶動村里人發展適合本地實情的種養,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家致富。“我的事業就在這片土地上,這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李仁面對村民的議論,這樣堅定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