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之二:憑一時激情到農村不難 但干出一番事業不容易
農村基層工作對年輕大學生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充滿了困難與挑戰。絕不能把到農村任職設計成人生歷程中的短期行為,絕不能憑著一時的沖動,稍不如意就打退堂鼓,而要做好扎根農村、長期吃苦的準備,在艱難困苦中磨礪意志,增長才干。
2004年2月,鎮黨委一紙任命將我調到全鎮最窮的村——民和村擔任黨支部書記。
這是怎樣的一個村啊,村辦工業幾乎空白;村委會連一間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幾間破房子早已抵押給銀行;集體賬上不僅沒有1分錢,還欠村組干部工資8萬多元,人心渙散……
面對這樣的局面,才走出大學校門沒幾步的我,壓力可想而知。我想到過退縮,也想到過走人。但是,想到與我結對的鎮黨委書記的一番鼓勵:“你從富村的副職到窮村的正職,困難肯定會很多,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夠磨煉人、鍛煉人,貧困村更需要你這樣的知識型、創新型干部。”
再看看群眾那一張張期盼脫貧致富的面孔,想到自己在市大學生“村官”培訓班上立下的誓言,我鐵了心,這個“村官”要做就做“永久牌”,決不做“飛鴿牌”。
于是,我向老干部問計,向群眾討主意,在調研的基礎上,我逐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在村民大會上滿懷信心地宣布:要讓民和村一年小變,三年大變。在全村上下懷疑的目光中,我打出了富民強村的“組合拳”:發展高效農業,狠抓招商引資,推動全民創業。
為發展高效農業,我組織引導農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合理依法流轉土地500多畝。從揚州大學邀請4位農林專家,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還通過典型引路,用身邊的致富例子,引導村民大力種植花木、蔬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富民強村,關鍵在工業。我村地處腹地,并沒有多少優勢!坝布粔蜍浖a,條件不夠感情湊”。
2004年,得知一名客商要上電力金具項目,我先后上門20多次和客商洽談,替客商算賬,幫客商跑手續,為客商調解矛盾,終于使這個項目落戶我村。
如今,這家企業年銷售額已經達到5000多萬元。在我和村黨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村里已發展企業7家,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
農村發展,資金是個大問題。我發揮金融專業特長,積極和市信用社溝通協調,以創建信用村為載體,打通小額貸款的綠色通道,解決農民創業資金難問題,幾年中先后有40多個農戶獲得200多萬元貸款,有力支持了村民創業。
感悟之三:走村官路只是一時選擇 服務農民才是一生追求
到村里工作,像是人生舞臺拉開了大幕,但服務農民的大戲卻永不會謝幕。省里組織村黨支書到華西培訓,使我深深地明白:一個大學生“村官”,得到群眾的一時稱贊不難,難的是得到群眾的長久稱贊。有人問我,是什么力量支撐你在農村一干就是10年,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為農民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農民心中就會裝著你、擁護你。
|